航空发动机的研发,是分成很多阶段的,第一个阶段当然是设计,各种压气机的设计,研发,匹配,攒起来之后,就要上试车台了。
如果在设计的时候匹配不好,攒起来上了试车台,问题就会一大堆,比如说低压和高压不匹配等等,试车会相当的艰难,当初的涡扇六就是这样,在试车台上十几年,最后还是下马了,别的不说,发动机连启动都费劲,而启动起来之后,油门还不能突变,否则的话发动机绝对会喘振,甚至什么风扇断裂之类的,这样的发动机,根本就不可能具备装机的条件的。
如果这些问题都解决了,那就是一个永久性的试车,就是让发动机在试车台上连续运转,这个时间不一,有的是一百小时,有的是三百小时,当时己方的涡扇十,做的最充分,是一千小时的永久试车,几乎就是把一台己方生产的发动机持续运转了一个月。
完成了这个实验之后,要拆开发动机,看看内部的各种结构是否出现疲劳裂纹之类的状况。
检查之后,没有问题,不代表就能直接装机了,接着还要验证其他几项安全性能。比如进入雨水进入灰尘颗粒撞鸟等等。等到这些都测试完毕了,最后就可以装上飞机了。
装飞机,不是直接就能交付,还需要不停地在飞机上测试,验证发动机在各种的工况下的工作是否正常,会不会出现问题,发动机不能推卸责任给飞机,比如说,我的发动机不能这么迅速地改变油门,要柔和对待之类的。
绝对不能出现飞行员小心伺候发动机的事情,战机是为了战斗而生的,又不是民航客机。
发动机的装机试飞,少说也还需要两三年的时间,这样,整个测试下来,飞机发动机的运转时间,会积累到几千小时,甚至是上万小时。
航空发动机,就是这样的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哪怕是正式定型装备部队,也没有停止,还要继续跟踪,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等到都差不多了,又到了中期改款的时候了。
所以,完成了持久性试车,这就相当于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二步了,虽然是第二步,这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接下来,己方的四代机,就可以进行这种发动机的匹配了!
在以前的飞机发动机的研发中,并没有这么漫长,是因为以前的发动机,那都是拿来主义,比如己方的涡扇十,几乎就是全面照搬的f110,而且还是成熟的型号,这种发动机早就经过了数万小时的验证,已经完成了匹配。
其实,现在的涡扇十五,也不是自己全新研发的,可以说,为了这个项目,秦观已经把f119的所有的资料都找过来了。
不过,科研团队绝对不是把这个设计照搬过来。科研团队是按照这个资料,一级级地研发,一级级地匹配,可以说,走了整个流程,同时,还有另一个最重要的,那就是为了这个发动机,新研发了很多的材料。
航空发动机严重依赖材料学,没有材料上的进步,就不可能有先进的发动机的出现。这种推重比为10的发动机,涡轮前温比涡扇十又高了两百度,当然需要有新的材料来支撑了。
航空发动机,是整个工业的桂冠,这句话绝对不是简单说说的,而是真正的实打实的工业结晶。
当秦观来到6624所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