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你没法跟他们解释这个剧本有多精妙,市场前景有多棒,你只有拿演员卡司才能忽悠到投资人给你钱。
很多圈外的投资人压根不信所谓的类型,他只信大牌,你能找来周星星,我给你八千万,你能找来刘得华,我给你六千万。
当然也有看到导演就投钱的,沈长林就是这种。
《绣春刀》、《大人物》,连纯剧情片的《搜索》票房也过了四亿!
而且《搜索》的海外版权买的相当不错。
没有人怀疑沈长林在商业片上的能力!
听说第四部电影回归娱乐类型片,一群人当然抢着投资…
如果连沈长林这样的导演都不追逐拉拢,那华娱圈真是白痴集中地了!
旺达、华宜、博纳包括小马奔腾都找人探寻过沈长林的意见…
他能怎么办?很干脆把一切推脱给了跟光线的合约上面…
《魔盗团》初步成本15亿,其中演员成本1000万上下,大部分都是制作还有后期特效…
光线投资30——这是他们能拿到的最大份额;
中影投资20;
长林影视30…
还剩下20,要分给院线、媒体…
零零散散加起来,差不多十几家投资方。
其实,如果是以前,沈长林根本不担心资金来源问题。
光线、长林影视的钱都挺干净的,合法经营嘛!
但现在不行了,一堆莫名其妙的人都开始介入电影制作了!
虽然还没有像2015年似的那么疯狂——2015年共发生了起影视业的重组并购,涉及金额高达435亿!
但沈长林还是担心有人会借着投资《魔盗团》炒作…
别的不说,《叶问3》是不是好电影?
至少不差吧!
咱们实话实说,《叶问》系列都不差的。
虽然不像《精武英雄》那样人们记住的是“教科书般打斗”,但《叶问》系列以功夫片的方式拍剧情片,套着功夫讲故事,这就使得功夫片的受众突破了一小众功夫片迷,比如“一个打十个”就出现在了许多表情包上面。
而且,《叶问》系列的打斗设计很有诚意的!
《叶问3》将咏春招式、套路、动作规范、章法展现的淋漓尽致。
剧情虽然有点散乱,但确实完成了叶问这个角色‘见自己’的转变——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不再延续前两部的名族大义,而是回归家庭、回归个人的本身。
挺好的作品,可惜让制作方和发行方给毁了!
《叶问3》这部电影的发行链条上,除了a股和港股2家上市公司还“潜伏”着1家担保公司、多家p2p公司…
在上映前先后以保底发行的名义对外公告投入了总计16亿的资金,保底目标为10亿。
算盘打得太明显了,简单说:高票房刺激股价。
电影项目成为资产被证券化!
真会玩啊!
所以,电影这种东西最好不要跟金融扯上关系…
不出问题还好,一旦出问题,挨骂的肯定是电影方和导演。
所以,每一个投资方,他都记录了一下,包括投资1的电影频道…
然后郭松姜满脸兴奋的赶了过来,说起了他刚刚跟人见面的收获:“互联网+电影+金融!他们跟我说,我们做电影的应该把格局打开一点…”
沈长林有点无语,他直接问郭松姜:“要是亏了怎么办?”
“做电影本来就有亏有赚嘛!”
“问题是买了产品的用户不知道啊,他们是带着赚钱的目的买你的众筹产品!而且人家会认为这就是电影出品方搞的鬼…我跟你说,我们做电影,一定要老实本分,不要想着走捷径,捷径走多了,你就看不到正途了!”
让他拒绝这个提议…
……
格局打开一点?
老郭有这样的想法可以理解,影视制作最怕的是什么?
当然是亏本导致资金收不回来!
所以吗,才会被钻了漏洞嘛!
所谓的互联网+电影+金融,就是用众筹的方式募集电影制作资金——就算亏损了,亏得又不是出品方的钱!
很多担保方在你电影项目开拍之前就已经把钱给你了…
互联网?
这个真不是互联网先玩的,是保险公司——国华人寿投连险产品——信托计划四个项目(《小时代3》、《小时代4》、《狼图腾》还有《非法操作》)。
只不过后两个项周期超支…
那怎么办?
互联网接盘呗——阿狸巴巴的娱乐宝接盘的就是《狼图腾》和《非法操作》,吸引了一堆人投钱!
以信托的名义募集了大批资金…
其实这是违规的!
在金融体系里,一般公开募集的产品需要是简单的,标准化,产权清晰的。同时,要求向投资者披露完整的投资信息。
原因在于普通大众不具备复杂的判断能力。
所以,它才会用信托的名义募集嘛!
后来百度眼馋,也做了一个百发有戏…
再后来《叶问3》事件爆发,这帮app都不见了…
这么说吧,原时空,沈长林也觉得互联网+电影是未来大趋势,觉得互联网可以打通观众、用户之间的关卡…
毕竟互联网+是那几年的大势…
连于胖子都说‘传统电影公司都将给“bat”打工’。
但之后阿狸影业、企鹅影业各种折戟沉沙,阿狸有《摆渡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机器之血》;企鹅影业有《少年》、《爵迹》、《爱情公寓(电影版)》、《上海堡垒》…
真那么牛逼,为毛做出来的都是shi呢?
就觉得电影这种东西之所以一百多年都是那批人在玩,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内容产业还是得靠人!
无论观众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观看,对优质内容的需求仍然是最本质的诉求。
不可能你控评、锁评,大家就发自内心觉得你拍的是个好东西。
因为大家见过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