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
庆德皇帝喝着茶看着面前的几个臣子。这几个都是工部的官员。今天跟着工部尚书来早朝的是工部的右侍郎黄忠。
黄忠今年已经六十六了,这辈子估计就止步在右侍郎的位置上了。一直没有告老,一来这人是个技术型管理人才,很多工部的事情他能够予以技术支持;二来皇帝也不准。
让这老侍郎更进一步,就阻了别人的道,而且这年岁也干不了多久,但是让他退休,皇帝还没看到后继之人。黄忠这个人痴迷于各种技术、手艺,所谓格物致知,说的就是他了。
此刻,老黄忠正激动地指着楚清的那份《高炉结构图》,对着工部尚书滔滔不绝:“大人,你再看这里,我们的竖炉上下一般粗,但是这个高炉却是有炉腹的,就是这一段,而下面呢……”连比带划,吐沫星子溅在花白胡须上都没有察觉。
几个工部的技术骨干也认真地听着,不时地点头,表示听懂了。皇帝慢悠悠喝着茶水,等着他们讨论结束。皇帝不懂这些,他不用懂,专业事交给专业人,这才是皇帝要做的。
等到大家的讨论声渐小,皇帝问了句:“如何?”
“陛下,老臣认为,这图纸很合理,应当比我们现在的竖炉要好得多。敢问陛下,这图纸是谁设计的?能否准许老臣拜会一下他?”不等工部尚书回答,老黄忠已经迫不及待地接了话。
这老头就是这么个脾气,没有不尊重上司的意思,只是求知欲太强烈。工部尚书也知道他这个脾气,没有介意。
庆德皇帝先前并没有说楚清贡献图纸的事情,朝会上也没有提。现在只是拿来,让专业人士鉴定一下可行性而已。这时听到黄忠的问话,就笑了,看来这高炉是个好东西。
“黄爱卿啊,朕能理解你迫切的心情,但是这个人可不在京城……”这时候皇上才说了这图纸的来历。众人听了啧啧。
“郑爱卿,既然你们都认为可行,那就抓紧时间,按图建上一座高炉,看看效果吧,三天怎么样?”皇帝其实更心急。
“陛下,三天不够啊。”工部尚书郑春秋为难道,“按照图纸上所写,需要用什么二号、三号砖的来造炉,我们不知道什么是二号、三号啊。”
“嗯?”皇帝“嗯”了一下。
郑春秋赶紧俯身拱手:“这张图纸上标注了所有的结构、尺寸和原材料,但是没有注明这个砖用的材料比例,所以……”
“那就直接用这些材料混合,像平时我们建竖炉那样,做泥坯炉,应该可以的。”黄忠建议道,“这上面说的高岭土,就是我们常用的观音土,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比例嘛,大差不差,我们可以估计着来。这样的话,三天足够了。”黄忠对建造高炉有些迫不及待,准备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嗯。”皇帝又“嗯”了一下。刚才那声是上扬的,现在这声是下坠的。工部尚书松了口气。
打发走工部的这些人后,庆德皇帝嘴角上扬,端起了茶水,心说:这些人呐,不给点压力就想不出主意还是有压力才能有动力!
茶盏端到嘴边,还没等喝上,御书房门外小太监的报告声就传了来:“皇上,密侦司指挥使胡大人求见!”
“让他进来!”赶紧喝口茶。这个胡恒秋最近有事没事就跑来,总想从皇上这儿弄点拨款。这个月都六回了。常常一墨迹就是半个多时辰,扰得皇帝都没喝茶的机会。
“皇上,皇上,给您看样好东西!”胡恒秋捧着个长长的盒子就进来了。
“哟?胡爱卿也风雅起来了?这是搞来把古琴?”皇帝看着那长盒子猜。
“哪儿啊!皇上您这可是太瞧得起我了,我哪儿懂那个!”胡恒秋笑道。其实胡恒秋真的是个人才,琴弹得不错。只是密侦司成立后,他再也不用借琴抒怀,表达怀才不遇之情了。现在这工作,是他喜欢的。
“您瞧瞧,您瞧瞧。”胡恒秋献宝一样,兴冲冲打开盖子给皇帝瞧,“这是密侦司新打造的佩刀,绣春刀。皇上,怎么样?”
皇帝拿起绣春刀,指腹轻轻摩挲刀身。这把刀全长一百一十公分,刃长七十公分上下,柄长不到三十公分,刃宽处二指,刃厚半公分,三斤半的分量,提在手中不重不轻,十分趁手。
皇帝也是个高个子,忍不住站起身来把刀往腰部比量了一下。这一动作把胡恒秋的心都揪起来了,有些后悔自己把刀拿给皇帝看。
皇帝又用指尖弹了弹刀身,悦耳的金属音带了丝余韵,真是好钢!刀身上鎏金的花纹线条流畅,颇为雅致。刀把上用麂皮绳缠绕,很是紧致。
“不错,好刀!”皇帝忍不住称赞,“朕收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