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全新的视角,让他身体都有点禁不住颤栗,作为一个帝王他更是一眼就看出了这算学于治国亦可称利器!</p>
稍微让李世民松了口气的是,大唐被罗列出来的武德元年和贞观二年对比并没有那么惨烈。</p>
贞观二年相较于武德元年,耕田亩数在增长,户数也在缓慢增长,每户大致所有的良田亩数也在增长。</p>
但李世民同样也心知肚明,开皇元年与大业三年相距足足有二十几年,武德元年至贞观二年,不过也才十一年,与之放在一起比较并不公平。</p>
不过就算如此,李世民也隐隐嗅到了一股不太好的味道。</p>
这户县离长安太近,故而李世民对其地理也清楚得很,虽毗邻涝水土地肥沃,但这个县城所有的良田数目总归是有尽头的。</p>
但百姓户数的增长有尽头吗?答案显而易见。</p>
这便是有限的耕田与无限的民户之间的矛盾!李世民心中犹如黄钟大吕,顿时便想起来了那个马什么陷阱。</p>
房杜二人所罗列的数字并不复杂,甚至这般对比有出现过在其他臣子的奏折当中。</p>
但仅仅是多计算了一步,便如此直观!不愧是科学之王!</p>
“玄龄克明,于唐功莫大焉。”</p>
李世民似赞似叹的说了这么一句,惹得两人连连摆手称不敢。</p>
带着这股莫名的心情,李世民翻过这页奏折,入目所及的是更加复杂的数字。</p>
这真是奏折?但朕怎么看不懂?</p>
但上面写的终归是认识的文字,李世民静下心来逐字逐句仔细斟酌意思,看得很是缓慢。</p>
在这个过程中有内侍进来静悄悄掌灯然后默默退了出去。</p>
太子承乾和皇子泰谈话的声音夹杂着皇子治吵嚷的声音由远及近,抵达了甘露殿门外。</p>
但随后与内侍轻声交谈后,这三位皇子便默默退走。</p>
在这个过程中房杜二人一丝不苟站的站着,偶尔抬头看看悬于殿上的《秦妇吟》,这副经过装裱的字帖被烛光映着,仿佛字字泣血。</p>
御膳房送到此处的饭菜也已经取走热了两次,直至内侍打算第三次询问时,大唐天子方才发出一声悠长的叹息:</p>
“原来如此。”</p>
“国愈富盛,民愈贫苦。”</p>
房玄龄与杜如晦不顾身体劳累一起躬身见礼。</p>
这也是他们对这位年轻帝王佩服的地方。</p>
登基之初虽然没人敢说,但不知多少人心中打算看这位天策上将的笑话。</p>
毕竟谁都知晓,单靠兵锋之利是没法治理天下的。</p>
但几年下来,这位曾经的天策上将自己从马背上从容下来,并开始了有条不紊的文武并重以治天下。</p>
并非生而知之,只不过是勤敏好学罢了。</p>
面对房杜二人的态度,李世民也郑重对这两位肱股之臣行了一礼。</p>
随即将这份不薄的奏折揣到了怀里,此时方觉肚中饥饿,连忙招呼两人一起用膳。</p>
在此处蹉跎半日,用膳后的两位臣子面上的倦色十分明显,李世民也不挽留,命内侍将两位国公送回府上。</p>
随后兴奋难耐的李世民转入后宫,直奔长孙皇后处,迫不及待的和观音婢分享想法。</p>
“国愈富,民愈贫?这是何般道理?”</p>
长孙皇后不解。</p>
“若无战乱,一户民可诞几子?”</p>
李世民反问。</p>
对此长孙皇后还是了解的:</p>
“逢遭战乱,百姓家中贫苦,多会选诞子以增劳力,然女婴难活,且多有溺女婴之举,最终一户或有三子。”</p>
“若是太平盛世,寻常百姓一户多半会抚三至五子,二至三女。”</p>
李世民点点头,继续反问道:</p>
“那……太平盛世的百年之后呢?”</p>
</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