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举荐入仕的要害官员的数目基本上跟军功勋贵持平。</p>
再考虑到胡惟庸案爆发于洪武十三年,随后十六年时科举重开,可以合理推测大部分举荐入仕的官员就是在洪武前十三年入仕的。</p>
而在封建时代中期,举荐和科举最大的区别就是举荐权力握于中枢而非皇帝,而中枢的行政事务则是由丞相统筹。</p>
说白了,从洪武六年开始能够决定官员前途的是丞相而非是皇帝,而本应该是左右丞互相牵掣的中书省里,汪广洋又被老朱给发配了出去。</p>
最终客观上造成了洪武六年开始胡惟庸独断的局面,而从上面数据来看,小胡也不客气的动用权力提拔出来一个人数上几乎等同于勋贵的新利益团体。</p>
这种情况下小胡不去做点什么,那才叫咄咄怪事,也从而缔造出了小胡案这个结果。</p>
至于科举制最终在洪武十六年回来的原因,并不只是因为胡惟庸的倒台,还有一层关系是因为朱元璋通透的明白了官吏之别,这一点在洪武十八年的殿试开场白当中说的很明白:</p>
“有能者委以腹心,或面从而志异;有德者授以禄位,或无所建……不能克己,若此无已奈何?”</p>
在“志异”和“无所建”两个结果的权衡当中,老朱最终点明了他的用人标准,即“克己”。</p>
说白了就是老朱也终于不要求你们进士有什么治国安邦之才了,能在道德上知道寡廉鲜耻,就已经是大明的幸事了。】</p>
华盖殿中,朱标感觉脑内有点的混乱。</p>
侧过头看去,娘亲不语,躲在后面的四弟眉头已经绞在一起拧成一个疙瘩,五弟压根头都没抬,至于二弟三弟和六弟,双眼基本上写满了纯真。</p>
于是朱标带着对光幕言谈的疑惑,看向了如今的大明皇帝。</p>
老爹的脸上褪去了方才的的暴怒,带上了一点沉思的神色,眉头也不似四弟那般打结,似有不少恍然之意。</p>
“怎么,疑惑了?”</p>
朱元璋看着好大儿的神色,笑着打趣道。</p>
“儿……”朱标欲言又止。</p>
作为皇太子所受的培养称得上关怀备至,其中文识一道师者无不乃当世鸿儒。</p>
诵儒家经典,读理学明义,师古之先贤,法仁人志士。</p>
而在文章卷首间所告诉朱标的为官之义,与此时光幕所说的完全不同。</p>
此时华盖殿内君臣都坐的好好的,而朱标作为太子与朱元璋的椅子紧紧挨着,此时明天子干脆侧过身道:</p>
“标儿可知张横渠?”</p>
朱标点点头,老老实实道:</p>
“横渠先生四句,言语虽简,意却宏远,乃垂万世之所求。”</p>
轻叹一声,朱元璋点点头也同意:</p>
“垂万世之所求,却不能治当世之一地方。“</p>
这话略微有点刺耳,不过朱标也知道老爹这态势显然是有话说,所以也不反驳,只伸着脑袋聆听。</p>
不过想不到朱元璋先自笑了一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