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刺史陈温施政,说得好听叫中正平和,说得难听叫庸碌无为。
若是论功,扬州局势稳定,陈温功不可没。
可这稳定,并非刘协所希望的统治根基稳定,而是陈温和地方豪强私相授受、暗中勾兑,挖大汉墙角的结果。
上行下效的后果,便是地方官员多受制于地方豪强,他们相互勾结,贪墨赋税,滥发徭役,损公而肥私,最终伤害的是朝廷的声望。
以献费(成年男女,每人每年献给皇帝六十三钱,以供宫廷费用)而论,陈温自任扬州刺史以来,献费的金额一直稳定。
对于很少发生饥荒和战争的扬州而言,成年人口数量不增加,这本身就很不正常。
至于其他田税、口赋、算赋、更赋、刍稾税、车船税、缗钱税、关税、市租等等,缺额数量,更是难以厘清。
所以刘协打算调任陈温进京,另行任用,并拔盖勋领扬州牧,士孙瑞领九江太守,既为酬共图董卓之功,亦可使二人互为臂助,整顿当地的官场,征讨作乱的蛮族。
至于长安尹之职,刘协打算将王允外放,发挥出他的特长。若是他能像豫州刺史任上表现亮眼,倒也不枉他一番栽培。
史载,朝廷拜王允为豫州刺史,其征辟荀爽、孔融等名士担任刺史从事,率领重兵讨伐黄巾军。
初次领兵打仗,王允广泛征求官兵意见,设计周密的作战方案。战斗时,其更是亲自披挂上阵,骁勇厮杀,彻底击溃了豫州一带的黄巾军。
之后,王允和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共同受降数十万黄巾起义军。还查获中常侍张让和黄巾军勾结的书信。
不曾想,王允斗败董卓后,几乎成了翻版的董卓。一世英名,尽皆丧失,不由令刘协扼腕叹息。
今世,他打算给王允正名的机会,让他发光发热,为大汉做出丰功伟绩。
益州,袁绍得到袁隗的信报,病情立刻好转,开始筹备练兵。
刘焉则大为恼火,刺杀没成功,反而惹了一身骚,这让他愤恨不已。至于被削去阳城侯的爵位,他并不在乎。只要他还是益州牧,既使无侯爵之名又有何妨!
不过,他也知晓,自己虽稳定了益州的局势,可许多郡守阴奉阳违,并不听从号令。他在益州的统治并不稳固,因此,他根本不敢在此刻和朝廷翻脸。
袁绍小儿,哼,我看你还能风光到几时!
至于交州,嗯,现在名为交趾刺史部,刺史乃是朱符。他为人贪鄙,并未依从刘协薄赋税、轻徭役的法令,依旧征收各种苛捐杂税,致使民族间的矛盾愈发尖锐。
士燮心有所图,因此他对朱符表面上恭敬,暗地里确是阴奉阳违。还推波助澜,加剧刺史府和当地民族间的矛盾,使得交州的形势变得愈发严峻。
若是刘协所记不差,兴平二年(公元195年),交趾刺史朱符因征重税,在民乱中被杀,州郡秩序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