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们是文官集团 > 049【攻下海龙囤】

049【攻下海龙囤】(1 / 2)

一转眼,就到了四月初一。

娄山关下,刘綎大战杨应龙。关上箭石如雨,人莫敢近。

刘綎原是分了一路绕道后山攻关,杨应龙也派了其手下杨珠偷袭后山夺关,意图对官军形成合围。包围中,都司王芬被流箭射中身亡,守备陈大纲、天全招讨杨愈也战死当场。

正面,刘綎见贼势凶猛,亲率骑兵冲杀,另派了游击周敦吉,守备周以德分两翼夹击,他的家丁及日本降夷用鸟铳、火炮一齐攻打,播军很快就抵挡不住,刘綎一举夺下关隘。

杨应龙反扑了几次,皆失败告终。最后清点战场,斩首26人,俘虏数十人,牛马百十只,军器数百件,刘綎为此战付出的是,阵亡降倭内丁一人,重伤官兵32人,轻伤72人,箭伤倒死马匹19匹,此战可谓大获全胜。

第八路的陈璘因偏沅巡抚都御史江铎抵任视师,表现异常勇猛,在与青蛇囤守军相持半月之后,陈璘分兵前后夹击,前路兵先銃炮齐发,后路也跟着放銃,一时竟打得贼军不知所措,仓皇间匆忙应战,自然很快就败下阵来,余下的人皆逃回囤内。

随后陈璘又命手下再用铜发熕、百子銃、火箭、火砖、喷筒等火器全部招呼上,青蛇囤也并非军事筑垒,显然不堪一击,很快就被攻克。

自此,在播州叛军当中,流传了这么一个传说:合江手硬,綦江銃狠。

几乎与此同时,水西安疆臣亦夺取落蒙关,再取大水田,尽焚桃溪庄。

狡诈如杨应龙,一见形势危急,亲自上囤死守,但同时也向各路军送去投降文书,以延缓官军的攻势。总督李化龙发檄文告诫各路,堤防杨应龙诡降。随后就斩了使者焚了降书。

他深知刘綎与杨应龙关系匪浅,还特地警告他莫要通敌,刘綎为表决心,将使者降书皆送给李化龙处置。

在北面的四路川军中,綦江与合江都是主要进攻线路。合江是第三路人马吴广任总兵,从合江方向发起进攻,三月二十七日开始进攻崖门关,此关前有闵山屯,有播州军重兵把守。

其实杨应龙的部下几乎没有火器,全是标矢刀枪等,对上刘綎等人的火器阵,优劣立见。所以闵山屯守军很快败退回关……

吴广拿下崖门关后,在水牛塘安营扎寨,又与播军苦战三天,终是击退播军。

杨应龙见递降书无用,又新生一计,他让一众女子现身囤上,带着降书伏地痛哭:“田氏已降……”随后又向吴广谎报杨应龙已死。

吴广留了一个心眼,没有轻信而选择按兵不动,但私下却是派人前去探查消息是否可靠。果然探子回报说:“假的!乃杨应龙的妾室诈降,放出的假消息。实为刘綎的川军攻铁柱关时,火炮射死了杨应龙的手下大将杨珠!并非杨应龙身死。”

吴广一听,气的不轻,万幸他留了一个心眼,没有轻信妇人言。既然已知是诈降,那他也不用再客气。随后吴广再次发起猛攻,烧二关,夺三山,断了播州的柴草和水源。

至此,八路大军中的綦江一路,和其余几路会师于海龙囤下。

从五月十日起,刘綎就开始进攻铁柱关。这是从山脚到山顶的囤前九关之一,后面还有水门关,其间又有里中外三道城墙防御。这种山城防御体系,如果仅用标矢滚木,一时半会很难攻却。

进攻铁柱关时,刘綎特意秀了一把鸟铳射击技术,呆在槽下,用了四门鸟铳换着打,身后有日本亲兵为他轮流上弹药,他只管拿着鸟铳就瞄准射击,贼死无数。

铁柱关的播州叛军拼死反击,在进行最激烈的时候,刘綎手下一日本亲兵,九儿前来禀称,打死一个披银线黑甲的头目,但贼众,难以找级。

刘綎一听就乐了,他猜到那披黑甲头目多半是杨应龙手下大将杨珠,这可是大功一桩,他一人的首级就能抵无数的首级。

“不错!等此战之后,我会亲自为九儿请功!”

在攻克铁柱关之后,刘綎继续出击。因海龙囤四周除了娄山关,还有诸多羽翼之城,有龙爪、望军、海云等囤,亦有养马、养鸡等城,要攻海龙囤必先扫除方可成功。

五月十七,刘綎兵分三路,亲领指挥千把总李朝栋诸人,并各日本降夷,逐处应援。跟着又与南川、永宁两路的官兵汇合,一同追击播军至养马城,继而又攻破险要龙爪、海云囤。

到了五月十八,各路又开始轮番进攻,李化龙又命马孔英率精锐绕后山攻打。杨应龙四面受敌,只是海龙囤倚为天险,飞鸟腾猿不能逾越,而五月的贵州,又开始连日的阴雨,道路变得泥泞,官军整日在泥水里奔波苦战,却始终进展甚微。

自五月十九日起,海龙囤就成了孤城一座,周边要塞全被大军攻占,而且又在杨应龙的老巢外立了无数木栅,将他团团围住。李化龙将大军又分为山前山后五营,每日轮流出兵进攻。

然而恰在此时,李化龙却突然接到家中传来的讣闻……于房中,他手捧书信,一个人呆坐了半天。

不知过了多久,只听他仰天长叹一声,“父亲,恕儿子不孝!”生死决战当头,他根本无法脱身离去。

但尽管如此,他还是起草了檄文,督促各路大军奋力进攻,又想了想,终究是心头难舍亲情,遂上疏乞丁忧。

最新小说: 我是刘协,我不做献帝 圣唐时代 京极家的野望 重生之明朝朱瞻基 明末:草根皇帝 三国:我为刘禅,霄汉永灿 大唐:纨绔皇子,被李二偷看日记 厚照大明 人在水浒,正在造反 大唐之逍遥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