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大传承,不仅是药材方剂出了问题,理论跟传承也一样有很大的问题。
传承暂且不论,今天咱们就说中医理论的话题,我在中医大开了新割治派。
理论在老祝手里,经过前期的辩论,发现的问题不少。
割治理论出处多种多样,而有些完全是相悖而行的。
用西医的说辞来论,理论不能作用于临床,这样的理论就是悖论。
但中医的理论是否悖论,我觉着不该由西医来定,中医的理论中医厘定,该是名正言顺的。
我意:抛开所谓八大派系、地方流派,以各派典籍,结合如今现实状况,逆推中医理论。”
简单说了现状之后,李胜利就推出了自己的观点。
摒弃本门典籍,这算是大逆不道了,虽说只有十几个吴门医家在,但会议室里的杂音也多了起来。
没了流派、没了医脉,那在座的这些医家的后人们,就要从头开始了,李胜利振臂一呼,从者云集的场面,注定不会出现。
当大传承威胁到了小传承,内部的抵制就会出现,中医并不是一团和气的。
李胜利说的虽是大传承的现状,但细分到小的派系,就没那么多问题了。
比如温病派,说安宫牛黄丸不好用,但就是能稳定心脑血管疾病,高烧惊厥用了也是立竿见影,用它凉血解毒也是有奇效的。
温病方剂里的桑菊饮、藿香正气散、银翘散、白虎汤、甘草石膏汤等等,每一份拿出来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剂。
也就是说温病派范围以内的药剂,拿出来不仅有效,而且药效明确,尤其在南方地区,遇上相应的病症,直接原方用药就好。
但是,这类方剂跨江北上,药效也会慢慢出现变化,不做增减加味,药效就会变得不明显。
李胜利说的,其实在实践方面,无数医家已经做出了改变,只是这种改变,不是从理论开始自上而下的。
而是根据实践经验自下而上的,而且也没人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归纳。
李胜利的返本归源之说,也不是他首倡,一代代医家之中,也有不少的明眼人。
按八大派系、地方流派返溯,难度之大,不用去细究,只是看看各派系的典籍数量就知道难度有多大。
其中,也有人另辟蹊径,在伤寒派之内,又引出了经方派,希冀能返本归源。
但时移世易,现实之中的经方,不是说没有作用,但不依后世的增减加味,药效已经与典籍之上大有不同了。
原本用经方可以治愈的疾病,到了如今,更多的只能维持或稍稍消减病症,做了增减加味之后,药效又是立竿见影的样子。
所以有人就提出了舍弃经方,但经方是基础,舍弃了,中医也就没了根本。
经方不可弃,同样的道理,各个流派的典籍一样不可弃,那是几千年中医诊断实践的总结。
其实局方派在千年前,就把事情做了一半,合宋时八百名医之力的‘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就是集八百余名医的看家本领于一书之中。
同仁堂的至宝丹、紫雪丹、苏合香丸,就是合剂局方所载的凉开三宝;三坳汤、华盖散、逍遥丸、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四物汤、参苓白术散等等,也是局方派的方剂。
拿出藿香正气散,局方派有,温病派一样有,这就是传承。
同样的这些药剂,到现在也都有作用,但实际用的时候,增减加味也是少不了的。
一人一方,或许是个解释,但放在真正的医家面前,未免有些站不住脚。
宋时八百名医,差不多就是合举国之力了,合剂局方有了,为什么不返本归源。
或许受时代所限,但李胜利觉着,更大的原因,应该还是力有未逮。
扫了一眼满是杂音,但无人赞同的会议室,李胜利看到的满是无言的拒绝。
“李兄,兹事体大,是否容各脉医家进京之后,再行详谈?”
李胜利点出的现状,吴湛也认可,但纠合典籍逆推医理,他也觉得没多大的必要。
中医四经已经足够了,或许这也是当年的局方派,没有在合剂局方成书之后,进行反推的原因。
“不成!
今儿我就是来压服你们的,不然等各脉医家到了,你们还不得对我群起而攻之?
除了吴门之外,我已经跟司里会同陆总,对各地年岁稍大的名老中医进行了征召。
借你们之手,压服吴门各脉之后,你们还得联合吴门各脉或是南方医界,助我压服即将进京的各地名家。
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虽说是关起门来说话,但没个统一的声调,谁特么也别想出门。”
吴湛的推脱之词,引来李胜利的图穷匕见,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
碰头会跟研讨会可不是这么开的,各自的道理拿出来之后,互相辩驳才是题中应有之义。
像李胜利这样,摆出自己的道理之后,不容他人辩驳,强行以势压人,这样是不对的!
至于后面的言辞威胁,更是过分,都是有名望有手艺的名家,这么做事,就有些下三滥了。
当然说的客气一点,就是李胜利过于霸道了,但想到他的年纪,这货也特么不是个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