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席话骂得严涯低下了头,严凌见他面有惭色,知道他是听进去了,这才继续说道:
“对于家族的建设不能放松,不过比较花钱的几个已经快要结束,之后几年估计可以攒下点钱来,你顺便派人去考察一下良田。”等到之后海禁松弛的时候,就可以继续大捞特捞了。
不仅如此,等过了那几个强势的皇帝,朝廷管理松弛,百姓向士绅投效土地,那严家绝对会是首选。
薄利多销嘛,到时候严家租子低,百姓投效的时候,自然是优先考虑他们。虽然每一家少,但是合起来的数字却会很可观,而且那些都是青壮年农夫,必要的时候,可都是……
现在少收点租子,关系到百年的大计。
明朝的赋役制度很混乱,前期的几个皇帝在的时候,凭借着本事压得住,他们一死,躲役漏赋立刻就开始了。
事实上明朝从来没有免田赋的规定,也没必要给某些群体免。
三十税一,文景之治的时候也不过如此了。
倒是有很多有背景的士绅拖欠钱粮,但是法律允许的免税是不存在的。
真正造成明朝大量土地被士绅阶级兼并的原因,是因为官员有免徭役的特权,并且连亲属也可以免。
明代的徭役是按照土地来折算的,分为正役和杂役,其中杂役就是官员们免除的部分,正役则是可以出钱免去。
明朝前中期的时候,朝政还算清明,虽然底层有些小动作,但是总体上官员士绅们还是规矩的。
但是中后期的时候,士绅与官员勾结,干脆连正役一起逃掉了,这下最后的一道门槛也没了,不用交正役的钱了。
于是大量的农民开始投效土地,到了士绅手底下,就没了徭役。
七大姑八大姨,先就少了一批。
又有一些脑袋灵活的,再少一批。
接着,这么多人不服徭役了,那黄河总要有人去治,路总要人去修,官老爷的轿子,总不能没人抬吧?
全都转嫁到了平民的头上。
受不了了,逃吧。
流民就这样起来了。
他们走了,于是地主就占了这些土地,又不用服徭役了。
剩下的平民更加痛苦。
就像利滚利一样,就这么卷起来了。
再加上天灾人祸,明末大量流民,就是这么来的。
而且一条鞭法,干脆把徭役实体化为白银,导致了“赋中有役,役中有赋”的结果。于是官绅勾结之下,便出现了不仅是徭役,连田赋都开始收不上来的情况。
-----------------
ps:关于明代赋税问题,我在网上查了些资料,总结出这些,不一定对,欢迎大佬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