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一皇帝在地下嫌你书少,想看其他书了,或者是突然不想看纸书了,想看竹简,谁送下去?
为防万一,当然是全都要准备了。
赵佗说的这话是政治正确,皇帝听了,都得称赞一声:“镇国侯想的周全,知朕心意。”
冯去疾只能黑着脸,每天除了处理政务外,就是不停催促手下人天天加班抄书。
赵佗对此很满意。
秦始皇的地宫,在原本的历史上,哪怕到了两千多年后依旧没有被挖开,用科学手段探测后,里面的东西保持完好。
这说明赵佗如今修建的帝陵,将是世界上最好的储藏室。
所以赵佗要趁着这个机会,将天下所有的古籍文献,什么《连山》《归藏》《黄帝外经》,什么六国史书,诸子百家,尽数塞进去。
这样哪怕日后华夏大地上再有战乱四起,兵祸连连,使得典籍文献受损。
在秦始皇的帝陵里,至少还有一份珍藏。
先秦时代所有能找到的文献典籍,都在这里。
始皇帝的地宫,将比所有的图书馆都要安全。
赵佗怕纸张不耐储存,还贴心的多预备了一份竹简版,这样哪怕有一份损坏,也可以相互对照印证。
“这就是我赵佗为华夏所作的贡献!”
赵佗在自豪之时,也不忘在里面塞一些私活。
比如他自己编写的《物理》。
“还不够,我要写更多。”
赵佗往地宫藏书藏上瘾了,在每日工作完的闲暇时刻,就开始编撰属于他的《赵子》之书。
一生的用兵之法。
他所通晓的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地理、天文……
甚至还有各种种类繁多的主义,只要赵佗能想到的,全都一股脑塞了进去。
《赵子》
这是一本脱胎于《公输残卷》,又包含万象的亘古奇书。
等写完这些后,他还有些意犹未尽。
“皇帝在地下学习之余,那也可以看舒缓心情是不是。”
赵佗秉承这个思路,大肆创作起为皇帝解乏的来。
从《猴子历险记》、《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的故事》到什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只手遮天》、《至尊骨与重瞳》再到《主神和一万个世界》等等奇奇怪怪的东西被赵佗写出来,然后珍藏入盒后一股脑塞进了地宫。
反正他是总指挥,打着为皇帝好的名头塞东西进地宫,别人也不敢看,也不敢多问。
做完这些,赵佗并未停手,他的目光从地宫中移出来,放到其他地方去了。
帝陵,除了埋葬皇帝的地宫外,还有地上建筑和大量的陪葬坑。
地上建筑是一座南北向的长方形园区,有两重墙垣环绕,分内城和外城,整体呈“回”字形,南北长二千四百步,东西宽一千二百步。
在内城、外城之间有各种陵寝建筑。
如祭祀的宗庙,宫殿,大大小小的院落,整体上与现实中的朝寝建筑一一对应。
按照奉常制定的礼法,在皇帝去世后,帝陵的地上寝宫中,一切都要和生时的做法一致。
每天按照固定的时间,四次在寝宫里摆上皇帝的饭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住在建筑里的侍从宫女更是要按时叠起和铺好就寝的被褥,放置洗漱的净水,以及各种始皇帝常用的器具,总之就是一切要按照皇帝在的时候进行操作,一日复一日,大秦在,则永远如此。
因为陵寝建筑被规划过甚,赵佗不好插手,而且也没什么必要插手。
他的视线放到陵寝建筑外的那些陪葬坑里。
什么兵马俑坑、铜车马坑、铜禽坑、石甲胄坑、葬马坑、珍禽异兽坑……
赵佗的目标是百戏俑坑和一个自己专门设计的镇墓兽坑。
借着少府掌管烧制陶俑的便利,赵佗在里面塞了不少私货。
他出身军伍,不想破坏兵马俑。
但是这两个坑嘛,那可就能彻底放开了玩。
百戏俑坑里的人拿着各种奇奇怪怪的长管喷火武器,让秦人看了一脸懵。
至于赵佗弄出来的镇墓兽坑,那更是不得了。
棱角分明的钢铁战士,双手交叉胸口镶嵌宝石的大头人、满头蛇发的异域女子、刻着“歼星”两字的战船……
他们将作为镇墓兽,护卫在帝陵的周围。
当然,相比于地宫的隐蔽和安全,这个位于外围的陪葬坑更容易被人挖出来。
赵佗在埋的时候,自然做好了准备。
甚至他还很期待,若是后世人将这些东西挖出来,会有什么表情?
“我为这个帝陵真是操碎了心啊。”
赵佗幽幽一叹。
自从他一头扎进了这个大工程,一弄就是近一年的时间。
直到秦始皇三十七年的八月,皇帝的病情有了变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