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2年4月6日,长安,长兴阁。</P></p>
作为帝国的内阁总理府,长兴阁更像是一座环境雅致的东方园林,而不是一栋威严壮观的政府机构。</P></p>
长兴阁临长兴湖而建,里面曲径幽深,有池塘、有树林、有亭台、有楼阁,更有那雕栏画栋、粉墙黛瓦,充满了华夏传统“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P></p>
总理大臣和几位阁僚辅臣便是在这里管理者庞大的帝国,每日处理着数以万计的帝国政务,决定着帝国数千万子民的生活和福祉,也操持着亿兆殖民领地百姓的生死和命运,更是牵动着无数国家和地区的政策风向。</P></p>
这一日,午后时分,位于总理大臣公事房右侧的小会议室内,齐聚了十余位帝国重臣,正在召开一场小范围内的政事讨论会。</P></p>
帝国监察院院长丘表臣将那份《长安纪事》翻看完后,默不作声地将其传递给右手边的民政事务部尚书薛永东,然后转头看了看坐在上首的总理大臣韩清山。</P></p>
韩清山面无表情,头靠在柔软的椅背上,目光梭巡着在场的帝国大臣们,眼神在对上丘表臣后,微不可查地颔首示意,随即继续看向其他人。</P></p>
“咳……,阁老,陛下是什么反应?”科教文化大臣宋思行轻咳一声,出声询问道。</P></p>
“陛下?哦……,陛下好像没有任何反应。”韩清山摇头说道。</P></p>
“陛下没有任何反应?”宋思行闻言,不由一怔。</P></p>
郢州贪腐窝案本来经大兴地方大理寺判决后,以为尘埃落地,就此了解了这桩案子。谁知道,数日前,《长安纪事》突然刊登出此案的详尽情况,包括涉案的官员、涉案的金额,以及案件的整个侦办过程,最后还有那稍显……敷衍的判决结果,顿时引爆了国内的舆情。</P></p>
随后,各大报纸书刊纷纷转载《长安纪事》的报道,并邀请诸多学者和专家就此案进行评说和讨论。以至于目前,整个案件被弄得满城风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连市井小民也是一边喝着酒,一边口吐芬芳,咒骂着官员的贪渎和司法的**。</P></p>
你瞧瞧,郢州贪腐案涉及官员多达四十多人,金额高达二十多万元,结果到了最后,只有六人被判有罪,而其他人无需承担任何刑责。那么,在蛰伏数年后,这些人是不是就会调到其他地方,继续为官,继续贪腐?</P></p>
这大理寺明显是在枉法?</P></p>
还有监察院,有督查纠核官员之责,难道就这么漠视犯事官员逍遥法外?</P></p>
朝堂诸公就眼睁睁地看着帝国吏治就这般被败坏?</P></p>
皇帝陛下就甘心帝国的基业被此等贪腐慢慢腐蚀,从而危及皇室统治?</P></p>
一时间,整个社会舆情顿时沸腾起来,各种批评的言论直指国内官场,大肆抨击官员的贪渎和大理寺的不作为,甚至还有矛头指向内阁,认为郢州贪腐是有背景更为深厚的“朝中大员”庇护,存在可耻的利益输送链条。</P></p>
在这种情势下,若说皇帝陛下毫不知情,那是绝对不可能的。</P></p>
可谁知,总理大臣韩清山却说陛下对此没有任何反应。</P></p>
陛下的表现有些不正常呀!</P></p>
年轻人遇到社会不平之事,难道不该义愤填膺,气冲牛斗,然后直接下场以抒胸臆吗?</P></p>
“陛下会做出如何反应,我等姑且不论。”韩清山缓缓开口,“现目前,我们需要尽快平息这场喧嚣沸盈的社会舆情,重新挽回内阁政府的形象。故而,邀请诸位前来议一议,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章程出来。”</P></p>
“阁老,此番舆情汹汹,我民政事务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薛永东沉声说道:“报纸、书刊、话本、等之类的审查权在我辖下的新闻审查司,却怠于其职,未能及时将郢州贪腐案的新闻报道截获下刊,以至于造成现在这般情形。”</P></p>
“事已至此,就不要朔及职责问题了。”韩清山摆摆手说道:“亡羊补牢,未为晚已。且说说,接下来我们内阁如何应对。”</P></p>
“阁老,我以为,当从明日始,严查国内所有报刊书报的刊印内容,凡是有再言及郢州贪腐案的报道一律禁止发表。待过上旬日半月,此番舆情必然渐趋衰减,直至消散无形。”</P></p>
“强行压制民间舆论,恐怕有违帝国法令。”副总理大臣、内政事务部尚书曾世学眉头不由一皱,“我齐国自太祖时期,便倡导民间言论自由,只要不煽动反叛、诋毁皇室和内阁政府,皆可畅所欲言。薛尚书所言,怕是会遭人非议,惹出更大的舆情。”</P></p>
“曾阁老,这也是权宜之计呀!”薛永东无奈地说道:“我们总不至于让整个民间舆情这般不受控制地肆意传播和蔓延?”</P></p>
“即使是权宜之计,我也以为甚为不妥。”</P></p>
“那曾阁老可有妥善的法子?”薛永东叹了一口气。</P></p>
“就事论事,哪里出了问题,就从哪里解决问题。”曾世学说着,眼角余光瞥了一下对面就坐的大理寺卿和监察院院长,意有所指地说道:“此番舆情是由郢州贪腐案引起的,那我们就针对此案,予以再度重新审视。到底是侦办过程中出了问题,还是司法审判中存在偏差,亦或真有枉法徇私之举,那就加以彻查,还百姓一个明确的事实和真相。”</P></p>
“复查郢州贪腐案怕是不妥吧。”大理寺卿卓维东闻言,心中甚是不快,“已然判决过的案子,岂能说推翻就推翻?若如此,哪里还有一丝律法的严正和威信?”</P></p>
“若是律法严正,岂会有此番汹汹舆情?”</P></p>
“曾阁老所言,是指摘我大理寺枉法徇私?”</P></p>
“若没有枉法徇私那最好不过,但也说不定掺杂了某些人情往来。”</P></p>
“曾阁老……”卓维东顿时气结,面色也是一黑,“我大理寺受陛下所托,掌帝国律法审判之公正,纠天下万民官员之行止,自问无愧于天地,更不负陛下重望,兢兢业业,未敢丝毫懈怠。怎么,现如今,曾阁老之言,便污我大理寺为徇私枉法之地,人情关系所寄之所!既如此,我大理寺上下愿集体请辞,以洗此不白之冤!”</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