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代,根本就没有步点这一说,就算是皇帝沙场点兵,仪仗兵马也没有正步走或者齐步走这样的路数。
而这个方式方法,却被沈溪带到了大明朝。
于是乎,大明官员、将士和百姓,现实体会了一下后世大行其道的检阅模式。
士兵们举着长矛,听着鼓声,踏着步点,用整齐划一的动作进入城门,城内围观的人群,先是短暂的沉默,随即便爆出震天的欢呼。
这是自京师保卫战以来,第一支入援京师的兵马,此时城内很多消息都不通畅,普通百姓甚至都不知道外边的战事展到了什么程度,现在见到大明威风凛凛的步卒进城,他们最受鼓舞。
当士兵们来到沈溪面前时,统一向右看齐,一边看齐,一边继续行进。
在沈溪看来,这些士兵因为大多数是辎重兵,平常训练就很稀疏,加上很多时候都是以战代练,以至于在步操的整齐程度上显得较为差劲,他就好像在欣赏一场小学生运动会的步操表演,但也就是这么拙劣的表演,迅赢得了在场所有官员、将士和老百姓的认可。
在普通人眼中,这是惊为天人的进城方式,天下间没有哪路兵马可以做到如此高度统一,步点一致。
张懋、王守仁等人原本已经上了城头,此时都从城墙上下来,站在沈溪身处的高台侧后方,就好像光临检阅仪式现场的将领一样,跟在沈溪身边享受荣光。
等第一批步兵过去,吏部尚书马文升凑到沈溪耳边,指了指向大明门方向而去的步兵队伍,对沈溪道:“这是你安排的吗?”
沈溪点了点头,用寻常的口气道:“算是,也不算是!”
马文升微微皱起了眉头,不悦地问:“什么是又不是的?”
沈溪认真回答:“三军将士其实只是按照平日训练的步兵阵法行进,在京城西直门和正阳门外,我军与鞑靼骑兵会战时,也是采用如此方式,才能保证步兵方阵所有士兵的步调一致,现在只是以鼓点来作为配合,士兵们按照日常训练行进,其实不算是在下有意预作安排!”
随着地位的提升,沈溪在马文升面前不必自谦而称“下官”,马文升是正二品的吏部尚书,而他也是正二品的右都御史,二人从官品上来说,地位持平,而且他今日还是负责主持进城仪式的主官,自然不用对马文升毕恭毕敬。
马文升对沈溪的“无礼”没有任何介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道:“于乔总是在老朽面前夸赞你,果然没有白夸,看你所带的这些步兵,再跟城头以及街道两边那些孬兵比一比,就知道什么是差距了!”
因为马文升说话时,根本没顾忌旁边站着个张延龄,这话的打击面很大。
正阳门驻守的士兵,虽然看上去都精神抖擞,但跟沈溪麾下这些士兵比一下精气神,简直不是一个档次。
同为京营兵,就好像是两支截然不同的军队。
唯一的区别,这些京营兵跟着沈溪出去走了一趟,前后也就三个月时间,就好像完全换了个人似的。
如果说沈溪的兵马经历过大战的考验方能如此,但在场驻守的士兵也经历过连续的战斗,甚至正阳门城头的血战,比起城外的战事更要惨烈,但沈溪所带士兵,精气神就是不同,主要在于这些京营兵跟了沈溪后,什么苦都吃过,甚至身陷绝地有今日没明日的,磨砺出了坚韧不拔的性格。
而且这些士兵一路跟着沈溪打胜仗,逐渐累积起了强烈的自信心,似乎天下纵横,哪里都去得?这是一种军人的自信!如今撤回京城,而且朝廷还安排一场如此隆重的入城仪式,为能在京营同僚面前显显威风,自然要好好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