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衙署怎么称呼,袁卿帮朕参详一下。”</p>
“是称为通判署,还是称为判官署?”</p>
听到皇帝的询问,袁可立这个做过推官又了解地方实际事务的大臣,想都不想就否决了通判署和判官署的称呼,说道:</p>
“通判、判官是有个判字,但他们并不负责审判。而是和同知一起负责清军、巡捕、屯田、水利等事,各府所掌不同。”</p>
“只有推官,才是理刑名、赞计典。既要负责审判案件,也参与对官吏三年考绩的大计之典,具有提刑按察职责。”</p>
“臣以为应该称为推官署,不必由通判、判官执掌。”</p>
朱由检摇了摇头,说道:</p>
“州中不设推官,当由判官负责。”</p>
“而且通判在前宋和知州一起签押公文,朕打算明确通判的副署权,让通判审核地方公文是否违反法律法规。只有通过副署的公文,才有法律效力。”</p>
“所以这个衙署需要由通判执掌,不能让地方将它当成摆设。”</p>
这是增加三法司权力的大好事,袁可立负责三法司改制,当然不能拒绝。</p>
所以他想了一下,觉得称为推官署级别低了点,模仿省级称为提刑按察署的话,又不能明确涵盖法庭职责,而且容易和省级混淆。</p>
不过让他将这个衙署定为通判署、把推官明确为通判属官,他这個做过推官的心有不甘。想着法庭要独立审判的事情,说道:</p>
“大理寺古称廷尉,负责司法审判。”</p>
“臣以为可以称为廷尉署,注重法庭职责。”</p>
“推官执掌法庭独立审判,并且在通判前往知府衙门签押公文时,负责廷尉署事务。”</p>
这样一来,推官和通判就可以一同称为主官,而非沦为佐贰。两者的迁转情况,可谓完全不同。</p>
这里面有些私心,但是也更恰当。朱由检点头认可,说道:</p>
“善!”</p>
“以后各府和直隶州设立廷尉署,府廷尉署由正六品通判和正七品推官负责,直隶州廷尉署由从七品判官负责。”</p>
“廷尉署下辖提刑科、按察科、法庭,负责人暂定为正八品,作为下属官员。”</p>
“这件事先在北直隶试行,然后看情况决定是否推广到南直隶,以及十三行省。”</p>
这是稳妥的办法,袁可立点头认同。觉得皇帝对地方机构的调整很是慎重,没有胡改乱改。</p>
不过想到各廷尉署需要的下属正八品官员,他却有些头疼,这些人的俸禄是不高,需要的钱粮问题不大。但是人从哪里来,却是一个问题:</p>
“进士通常被授为正七品推官、知县,正六品主事、从五品知州也不乏其人,只有犯错才会降为正八品县丞。”</p>
“廷尉署下面的正八品官员,难道要由举人、监生担任?”</p>
不是看不起那些举人、监生,而是皇帝说了地方三法司官员优先转任朝廷三法司。这些正八品官员以后是有机会担任科道官员的,不能不慎重些。</p>
向皇帝提出这个问题,朱由检把筹谋已久的科举改制之事,向袁可立道了出来:</p>
“朕打算在进士科之外,模仿唐宋开设明法科,为朝廷和地方三法司选拔官员。”</p>
“明法科考中者同样称为进士,但是授官要比进士科低,授予八九品官员。”</p>try{ggauto();} catch(ex){}
这是一个办法,但是科举改制事关重大,袁可立绝不敢轻易答应。没有直接拒绝,已经是他觉得皇帝不是在胡改乱改,提出的事情需要认真对待。</p>
斟酌许久之后,袁可立询问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