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城寨建设相关的种种技术研发,让朱由检想到了一个名词:</p>
项目牵引。</p>
这是后世很常见的模式,朱由检上次因为通政司办报之事,推动印刷技术研发、印刷文字规范,就属于这个模式。</p>
在大明这样一个农业国度,推动工业技术发展,最适合的就是项目牵引――</p>
就像新中国一五计划的156项重点工程一样,通过设立重大工程项目,促进相关行业和技术的发展。</p>
报纸是一个项目,朱由检通过这个项目让工部设立大明印刷工坊、让翰林院制定印刷通用规范字表,把这些以前需要一件一件做的事情,放到一个项目里来。</p>
城寨建设是一个重大项目,远比报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结硬寨,打呆仗”战术的实施,影响辽东战局。</p>
甚至更大点说,它还关系到井田制――</p>
不把建虏打败,不把辽东收回来,怎么给功臣分封井田,再次实行井田制?</p>
可以说,这个项目非常重大,朝野上下都会有很多人支持。</p>
朱由检可以把自己想发展的工业技术,往这个项目里塞。</p>
建筑是一个很重要的行业,建材除了水泥之外,还有五金、钢材、玻璃、陶瓷卫浴用具,甚至还有供暖设备以及需要的煤炭――</p>
辽东的冬天太冷,城寨里面需要烧煤取暖。最好是用取暖锅炉集中供暖,节省人力不说,还会更加安全。</p>
有了这个基础,蒸汽机需要的技术,可以奠定下来。</p>
无论是煤炭、钢铁,城寨建设都很需要。</p>
锅炉这个对蒸汽机很重要的技术,也可以用取暖锅炉的名义发展。</p>
这三个技术成熟了,朱由检就能推动工业革命,让大明向工业国发展。</p>
这让他下定决心,把城寨建设立项,找一个专门机构研发。</p>
『现有的衙门之中,文思院最为适合,可惜它的名声有点差,而且级别太低。』</p>
『一个正九品衙门,也无法调动足够多的资源。』</p>
文思院带个文字,听起来似乎很文雅,其实是工部机构,主要负责器物制作。</p>
最初设正九品大使一人,从九品副使二人,一共三名品官。</p>
但是从成化年间开始,宪宗皇帝任命工匠姚旺为文思院副使。自后相继不绝,一传旨姓名至百十人,称为传奉官。</p>
传奉官由宦官传奉圣旨直接任命,而且后来还由杂职转为文官职位,自然被文官深恶痛绝。对文思院这个机构,也是很不待见――</p>
一说节省开支革除冒滥,必然提到的两个衙门,就是锦衣卫和文思院。</p>
像是专督仓场侍郎苏茂相,便在二十七日奏疏,建议革除锦衣卫和文思院冒滥官员。</p>
不过对他提到的文思院匠官“三千二百八十八人,多支米三万余石”,朱由检却颇是疑惑,不知如何计算:</p>
文思院副使从九品,俸禄是六十石,只算本色的话,就是四十二石。</p>
三千多名匠官,为何只是多支米三万余石?</p>
难道文思院大使和副使,每年本色俸禄只有十几石?</p>
对此很是疑惑,朱由检召来内官监的人,询问这件事情。</p>
被任命为内官监提督太监的刘若愚道:</p>
“本朝匠户有两种,一种是住坐,一种是轮班。”</p>
“住坐的工匠,每月上工十日。”</p>
“轮班的工匠,最初以二年、三年为班,更番赴京、输作三月。景泰五年,俱改为四年一班。”</p>
“文思院匠官有住坐,有轮班,三千多人实际同时在值班的,只有七八百人。”</p>
“所以每年多支米三万余石。”</p>
微微点头,朱由检表示明白了,又询问道:</p>
“有品级的工匠发俸禄,没有品级的呢?”</p>
刘若愚回道:</p>
“洪武十一年令,工匠月粮直米,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p>try{ggauto();} catch(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