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伴随着《当代》的销量暴增,读者来信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p>
原本她是一周扛两麻袋的来信,《赖子的夏天》发表之后的两个月里,她几乎每天都要扛麻袋。</p>
那两个月麻袋扛得小姚精神都有些恍惚了,有时候她甚至忍不住怀疑,自己来人文社到底是来当编辑的,还是来当扛包工的?</p>
好在经过了那两个月的高峰期,到了下半年之后《当代》的读者来信明显下降了不少,但还是比以前多了不少,一周三到四包的来信量,她还是分两回扛上楼,勉强可以接受。</p>
可谁知好景不长,这个1月份,林朝阳的《梵高之死》再次发表在《当代》上。</p>
短短几天之后,传达室的读者来信数量便回弹到了上半年《赖子的夏天》发表之后的程度,并且在之后的几天里又一路飙升。</p>
小姚现在每天骑着自行车上班,最怕的就是翟大爷打开窗户探出头喊出的那一句:“小姚,来取信!”</p>
从一周两次,一次一包到一天一次,一次两包,只需要刊发一部《梵高之死》。</p>
而这还只是开始,信到了编辑部,你得拆吧?拆完你得看吧,看完你得回吧?</p>
小姚的痛苦没人懂,也没人同情,谁让她是编辑部新来的小年轻呢?</p>
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自己淋过雨,别人也休想撑伞?</p>
最近这几天,因为新一期刊物的大卖,编辑部内充斥着欢声笑语,所有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唯独小姚,总是闷闷不乐,唉声叹气。</p>
听着小姚的抱怨,覃朝阳问道:“来信太多了?”</p>
他平日里很少关注读者来信的事,也不清楚具体来信量,领导亲民归亲民,但总不可能连这点小事都要事无巨细的关心。</p>
祝昌盛回道:“这不是最近《梵高之死》的反响太好了嘛,读者们的来信热情很高。”</p>
覃朝阳点点头,“小姚辛苦了。老祝,伱们有时间也帮小姚分担分担工作。”</p>
“好。”</p>
覃朝阳轻飘飘的一句话,让祝昌盛笑不出来了,编辑部其他几人更是在覃朝阳走后幸灾乐祸。</p>
覃朝阳刚才虽然说的是“你们”,可点名却只点了祝昌盛一个人。</p>
“砰”的一声,小姚将半包还没拆的读者来信放到他的桌子上。</p>
“老祝,辛苦了!”</p>
说这话的时候,小姚嘴角露出根本藏不住的笑容。</p>
“小姚,我这还有这么多稿子没审呢,哪有空看这些信啊!”</p>
“抽空看嘛,随便看两眼就行,耽误不了多少时间。看着哪封信的内容有趣,你就给回几句嘛。”</p>
小姚嘴上说得越轻松,祝昌盛越是忧愁。这事他又不是没干过,真有那么轻松就好了。</p>
“咱们出版社要是有个通联部就好了!”祝昌盛叹气道。</p>
所谓通联部,一般是报社所设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沟通和协调对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对下组织培训通讯员、联系群众。</p>
通联部有个很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处理读者来信,因为报纸的读者来信基本都是反应问题,其中很多都是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p>
人文社是出版社,读者来信大多是对于出版图书和刊物的评价,工作量不算大,所以并没有专门负责处理读者来信的部门,都是由青年编辑负责。</p>
“要不要再给你配个秘书?”柳荫毫不留情的揶揄道。</p>
“那敢情好,最好是个女秘书。”祝昌盛玩笑着说道。</p>
“美死你!”</p>
玩笑过后,祝昌盛看着这些读者来信,犯起了愁。</p>
他知道,眼前这些信还顶不上最近编辑部每天收信量的一半。</p>
让他看一点稿子行,可要是看信,他可坚持不来。</p>
祝昌盛心里思想着,很快有了个主意。</p>
“小姚,这些信里有多少是写给林朝阳的?”</p>
“不少呢,起码有个三分之一。”</p>
“那咱把这些信都挑出来,给他送过去。”</p>
小姚有些意外,问道:“他不是说不要吗?”</p>
四月份《当代》发表《赖子的夏天》,读者反响强烈,来信如雪片般飞入编辑部,当时编辑部就想把许多专门写给林朝阳的信转交给他,但林朝阳以家里没有地方拒绝了。</p>
“他说不要就不要?这都是读者们的一片心意!”</p>
祝昌盛的表情义正言辞,看得小姚一愣一愣的。</p>
她想说点什么,又不知道该从何说起。</p>
老同志的原则和底线果然灵活。</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