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点了点头,思考片刻,缓缓开口道,“你觉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p>
男人腿再次一软,跪了下去。</p>
这次,他连话都说不出来,只能大声地哭。</p>
整句话只有皇帝一个人能说,但凡换一个人说,基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可以和自己的九族团聚了。</p>
凃高者,何也?</p>
代汉者,当涂高也。</p>
整句话出自于汉武帝的酒后醉言。</p>try{ggauto();} catch(ex){}
史书记载,(汉武帝)行幸河汾,中流与群臣饮宴乃自作《秋风》辞,顾谓群臣曰:“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p>
群臣进曰:“汉应天受命,祚逾周殷,子子孙孙,万世不绝,陛下安得此亡国之言,过听于臣妾乎?”上曰:“吾醉言耳。然自古以来,不闻一姓遂长王天下者,但使失之,非吾父子可矣。”</p>
而被汉武帝称之为“醉言”的这句话,大概意思就是:</p>
汉朝有六七次厄运,按照运数应该再次受命于天,汉室的子孙中谁应当承受这个天命呢?六七四十二,代替汉朝的人,应当是涂高。</p>
照理来说,汉武帝不应该自己咒自己的天下断送在子孙后代的手里,但其实有关于“代汉者,当涂高也”早在社会上流传已广,汉武帝只是借着自己的口把这句谶言说出来而敲打当时的人罢了。</p>
而追根溯源,这句话的出处来自于秦朝就已经失传了的《春秋谶》,里面的原话是“汉家九百二十岁后,以蒙孙亡,授以承相。代汉者,当涂高也”。</p>
这句话不光在西汉的时候广为流传,甚至前半句“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在东汉的时候得到了验证——汉武帝死后,汉朝经过了昭宣盛世后开始走下坡路,最后被外戚王莽篡位,但是汉朝宗室刘秀最终复国成功,实现了“再受命”。</p>
于是,这段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p>
不光如此,“再受命”的光武帝“位面之子”刘秀更是将这句谶言加盖了皇室印章。</p>
当时,刘秀距离统一天下还差最后一步——益州。</p>
最初刘秀希望能以和平方式解决益州问题,然而公孙述已有称帝之心,西汉王权已然土崩瓦解,双方对于谁是正统争论不下。</p>
而刘秀拿出了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春秋谶》中最有名的一句“代汉者当涂高”,以这句话来向世人证明公孙述不可能是取代西汉皇权的那个人。</p>
从此,这个“亡国谶言”经历了两个著名帝王的双重加持后,含金量已经达到了一个极点。</p>
后世帝王虽有意抹除这一谶言,奈何其源自两位祖宗之口,且经他们亲口证实,故而束手无策,无可奈何。</p>
而现在,从大海深处冲上来的石碑上面居然出现了这句谶言的延续。</p>
就不得不令人深思其中的深意。</p>
世人都不知道这个涂高是谁,而石碑版的谶言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思路——凃高者,指鹿为马邪?</p>
翻译过来就是:凃高这个人,岂不是像那指鹿为马的人吗?</p>
指鹿为马是谁的事迹?</p>
众所周知,是秦朝宦官赵高。</p>
古文里涂通途,指遥远的路。(这也是袁术袁公路用这个谶言为自己号票的原因)</p>
而秦朝灭亡,源于秦始皇死于东巡的途中,路上,而在这个路上恰好有赵高,而赵高一系列的操作,也加速、间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p>
所以凃高者,指赵高。</p>
那么,取代汉朝是赵高吗?</p>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他已经死了好几百年了,那么答案呼之欲出,取代汉朝的是像赵高一样的人。</p>
简单来说,就是宦官。</p>
而权力极大的、做到赵高这种地位的宦官,无疑是可以左右一个王朝的兴衰。</p>
那么这么一说下来,一切都合理了。</p>
甚至,合理的不能再合理了。</p>
而向刘宏汇报的宦官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拼命磕头谢罪。</p>
刘宏看着不敢回答的宦官,换了个问题问道,“张卿知道这件事了吗?”</p>
话音未落,外面传来了通传声。</p>
“张中常、赵中常求见陛下。”</p>
刘宏闻言,眉头微挑,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似乎对这两位中常侍的到来早有预料。</p>
“来得正好,让他们进来吧。”</p>
随着通传声的落下,门扉轻轻推开。</p>
两位身着华丽宫服的中年男子步入殿内,此二人正是张让和赵忠。</p>
他们步伐稳健,面上挂着惯有的谦和笑容,却在踏入门槛的瞬间,眼神不约而同地扫过了跪在地上的宦官。</p>
“参见陛下。”两人齐声行礼,声音洪亮而整齐。</p>
刘宏挥了挥手,示意他们起身,随后目光在他们二人之间来回游移,缓缓道,“张卿、赵卿,来得正好。朕正欲了解,关于今日京中流传的那件事,你们可有耳闻?”</p>
“微臣罪该万死。”几乎没有半点犹豫,两个人直接跪伏在了地上。</p>
刘宏见状,眉头微皱,眼神中闪过一丝疑惑与不满,但语气仍保持着帝王的沉稳:“张卿、赵卿,朕尚未言明是何事,你们怎就如此惶恐,直言罪该万死?莫非,你们心中已有预感,或是手中握有朕所不知之情由?”</p>
张让与赵忠闻言,额头紧贴地面,声音中带着哭腔:“陛下,微臣等虽未亲见,但京中流言四起,所言之事关乎微臣等。微臣等自知,或有失察之处,以致上天感应,谣言横生,有损陛下圣明,故此惶恐认罪。”</p>
刘宏听罢,沉默片刻,似乎在权衡着什么。</p>
随后,他轻叹一声,语气中既有责备也有无奈:“起来吧,朕知你们忠心可鉴,但此事若真有你们失察之责,也需查明真相,给朕,也给天下一个交代。你们可明白?”</p>
两人闻言,如蒙大赦,连忙谢恩起身,脸上泪痕未干,却已是一副誓要查清真相、以证清白的决绝模样:“微臣遵旨,定当竭尽全力,查明真相,不负陛下厚望。”</p>
刘宏点了点头,目光深邃,似乎穿透了眼前的一切,“好,朕就给你们这个机会。记住,无论是谁,只要涉及到此事,不论地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贷。”</p>
说到最后,刘宏加重了语气,“朕要的是一个安稳的朝廷,一个清静的天下。”</p>
张让、赵忠二人再次应诺,转身离开。</p>
待两人离开章德殿很远的时候,两个人这才对视一眼,松了一口气。</p>
当回过神来的时候,两个人都发现自己的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衣襟贴着皮肤,带来一种黏糊糊的不适感。</p>
他们的脸上也布满了细密的汗珠,额头上的汗水更是顺着脸颊滑落,滴落在衣襟上,留下斑驳的痕迹。</p>
“呼——”赵忠轻轻地吐出一口气,仿佛要将胸中的郁闷和紧张全部排出,随后他阴沉着脸,厉声问道,“到底是谁在背后捣鬼,想要害我们?”</p>
“除了那群士人还有谁?”张让吐了口吐沫,咬牙切齿地说道,“早就知道那些士人不会死心,都过去六年了,还没长个记性。”</p>
赵忠点了点头,脸上的阴沉更甚,他恶狠狠地用手比划了一个手势,“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了,得先下手为强。”</p>
“对,先下手为强!”张让紧握拳头,关节发出咯咯的声响。</p>
两人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决绝和狠厉。</p>
他们一边快步走着,一边低声商议着接下来的对策。</p>
(PS:汉朝时期,人们主要采用煮茶的方式来饮用茶叶。这种方法是将茶叶直接放入鼎、釜等容器中,加入水煮沸。煮茶时,茶叶投入冷、热水皆可,但需较长时间的煮熬。此外,汉代人煮茶时还常常加入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调味品,使得茶汤的味道更加复杂。)</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