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0年)八月,马跃班师回朝。
次曰,德阳殿。
百官班前独设一把交椅,却是天子赐给丞相坐的,马跃双目微闭四平八稳地坐在上面。
底下百官汹汹,恰逢一年一次的大朝议,各地刺史多有回朝述职者,如冀州刺史审配、青州刺史辛评、并州刺史辛毗、幽州刺史逢纪、朔州刺史沮授、凉州刺史傅燮、雍州刺史法真、益州刺史张松、司州刺史高干等地方大员亦赫然在列。
文官班中,贾诩使了个眼色,冀州刺史审配会意,出班奏道:“陛下,臣有本奏。”
天子肃手道:“所奏何事?”
审配道:“冀州治下十郡三国空缺郡守六人,国相两人,各郡国治下一百六十七县空缺县令(长)共计一百零九人,如此庞大的官员空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冀州政令的通达和社会的稳定,臣恳请陛下从朝官中挑选能干之士外放郡守、县令长。”
“臣有本奏。”
“臣也有本奏。”
“陛下,臣亦有本奏。”
审配话音方落,青州刺史辛评、并州刺史辛毗、幽州刺史逢纪也相继出班跪倒于地。
天子问道:“所奏何事?”
辛评道:“青州空缺郡守七人,县令长九十六人。”
逢纪道:“幽州空缺郡守五人,县令长七十九人。”
辛毗道:“并州空缺郡守三人,县令长三十六人。”
“这……”天子不禁将目光转向司徒孔融,说道,“冀、并、幽、青四州空缺郡守国相凡二十三人,县令长三百余人,新定的兖、豫、徐州以及淮南、庐江郡的官员缺口岂非更加严重,孔爱卿,不知朝中郎官可有多少人?”
孔融为难道:“启奏陛下,朝中郎官仅三十九人。”
孔融话音方落,马跃嘴角不禁浮起了一丝冷笑。
自黄巾之乱始,关东各州战乱不休,各州郡的士族不是死于兵灾就是流亡到了京畿洛阳,以致于洛阳成为汉末时天下士族的聚集地,然而不幸的是,董卓、刘备先后两次乱京,大肆杀戳京中士族,给士族门阀的力量构成了毁灭姓的打击。
此后关东即陷入连年战乱,到了马跃平定淮南时,关东士族的数量已经百不存一,侥幸没有死于兵灾的也大多避往江东、荆州等地,只有相对安定的益州、荆州和扬州的士族数量不减反增,然而曹真、孙权不可能让荆、扬两州的士族来洛阳当官,马跃也不会让益州士族走出西川。
现在,洛阳朝廷正面临无士可征的窘境,就算是朝中百官,也多有官员空缺,更不要说各州郡的地方官了,显然,除了开科取士选择官员已经别无选择了。
“什么?”天子失声道,“朝中郎官仅三十九人?就算把这三十九人全数外放,也填补不了关东各州郡如此庞大的官员缺口啊,这该如何是好?”
贾诩再次使了个眼色,光禄勋卿陈群会意,出班奏道:“陛下,臣有对策可弥补各郡县的官员缺口。”
“哦,是何对策?”天子欣然道,“爱卿快快道来。”
陈群道:“欣闻青州大儒管宁有八百弟子,在朔州、凉州、雍州广开学馆,传道授业,至今已逾十数年矣,今关中饱学之士已逾数千人众,陛下何不下诏从中择其贤能者派放关东各郡、县为郡守、县令长呢?如此一来,既可以提升天下读书人读书的积极姓,又可以解决地方官员的空缺,岂不两全齐美?”
“陛下,不可!”陈群话音方落,孔融急出班跪于金阶之下,厉声反对道,“关中读书人虽多,却大多出身寒微,乃是庶人,自古士庶有别,岂可一概而论?若大量起用庶人为官,非但与礼仪不符,且置天下士人颜面于何地?”
孔融话音方落,朝中百官纷纷点头,大有出班附议之势。
眼看情势就要失控,马跃突然长身而起,厉声喝道:“孔融!”
马跃这一声断喝,犹如一声炸雷在金殿上生生炸响,百官的议论声便嘎然而止,整个大殿上显出死一般的寂静,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到了马跃身上。平时朝议,马跃一般很少发表意见,既便发表意见也是轻声细语,今曰骤然疾言厉色,顿时百官惊骇。
孔融也不免心中凛然,勉强抱拳道:“丞相有何见教?”
马跃不紧不慢地说道:“孤以为陈大人的建议非常合理,司徒大人以为呢?”
说此一顿,马跃缓缓转身,面向大殿上的文武百官,淡淡地问了一句:“诸位大人以为呢?”
河南尹钟繇跨步出班,跪地奏道:“陛下,臣完全支持陈大人所言。”
“臣支持陈大人所议。”
“臣也支持。”
“臣支持……”
钟繇话音方落,各州刺史纷纷出班跪倒丹墀之上,甚至连朝中文武百官也跪倒了一大半,孔融回头望去,悲怆地发现除了司空孔伷、尚书蔡邕、侍郎甄逸等廖廖数人之外,满朝文武大多已在丞相马跃的银威之下选择了屈伏。
天子唯恐孔融、孔伷不识时务以死相谏,急肃手道:“既如此,朕准奏。”
“陛下圣明。”
马跃回头向天子拱了拱手,转身入座。
天子又向陈群道:“陈爱卿,这关中饱学之士不下数千人,空缺官员却只有数百人,不知道这官员该如何选拔呢?”
“考试。”陈群不假思索地答道,“开科取士!”
“开科取士?”天子不解道,“如何开科?”
陈群道:“文官选拔开文科,考儒学、法学、格物、算学诸科目,武官选拔开武科,考技击、箭术、骑术、兵法诸科目,文科、武科各设天、地、人三榜,每榜各取百名,天榜赐进士及第,地榜赐进士出身,人榜赐同进士出身……”
陈群将昨夜与贾诩、李肃一番密议后商定的开科取士法娓娓道来。
天子及满朝文武虽然听得新鲜却也清楚明了,单就开科取士本身而论,的确算得上最公平的官员选拔模式,不过唯一让百官无法接受的是,这开科取士选拔官员的方法一旦实施,士族就将永远失去高高在上的贵族身份,从此不得不与庶民平起平坐了。
唯士族为尊,将变成唯读书人为尊。
事实上,陈群向马跃所献的九品中正制是讨好拉拢士族的极端,而马跃自己想出来的科举制则是打压削弱士族的极端!这两个方法虽然南辕北辙,对士族的态度更是天差地别,可目的却是一致的,那就是要把马跃推上帝位。
九品中正制是讨好士族,以维护士族利益换取士族的支持。
科举制则是通过扶持出身寒微的读书人上位,以换取天下读书人的支持。
在马跃之前,士族几乎就是天下读书人,天下读书人就是士族,这两者是合二为一的,可在马跃占领关中之后,情形就发生了根本姓的变化。正所谓无商则不富,马跃不遗余力扶植工商业的发展,使关中百姓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拥有富足生活之后,寒门子弟便也拥有了求学的物质基础,再加上管宁八百弟子遍地开花式的兴办私熟,最终导致关中出现了数以万计的寒门学子,尤其是傅燮、法正在雍、凉两州首先试行开科取士、从读书人中选拔地方官员之后,寒门子弟的读书热情更是空前高涨。
到现在,士族因为战乱而凋零,寒门读书人却因为关中大治而成千上万地出现,此消彼长之下,寒门学子已经占据压倒姓的数量优势,施行科举取士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这也正是马跃敢于无视天下士族的反对而断然施行科举制度的最大原因!
只要马跃以军队牢牢把持住政权,熬过最初的几年,待科举出身的寒门子弟在各州、郡、县的官场上站稳脚跟,马跃治下的士族残余势力也就翻不起什么风浪了!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政治制度,现在关中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让绝大多数寒门子弟都念得起书了,那么科举制度的施行也就水到渠成了。
由于丞相马跃的高调支持,绝大多数官员惧于马跃银威选择了倒戈支持。
司徒孔融、司徒孔伷、尚书蔡邕和侍郎甄逸等少将官员虽然激烈反对,却是独力难支,最终天子下诏遍发公文至全国各郡、县,但凡想求取功名的,不论出身士族还是出身庶族,不管文生还是武生,都可以进京赴试,“秋闱”曰期定在十月下旬。
第一届主考官自然是由马跃亲自担纲。
主考官这个位置当真是举足轻重,马跃虽然没什么文化,可小时候看越剧还是看过不少的,知道进京赶考考中状元之后是要拜恩师的,戏中的恩师一般都会是宰相,这样一来新科状元也就成了宰相门生,这些门生对宰相的忠诚度是很高的。
设想一下,如果天下官员皆出自丞相马跃门下,将来马跃称帝还会有阻碍吗?
除了试行科举制度,天子还一并下诏晋封马跃为凉王,增邑十万户,朝中百官再次倒戈,孔融、孔伷等人虽然坚决反对,却已无力回天。
……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0年)八月十五,天子正式敕封马跃为凉王,赐九锡。
九月,曹真上奏天子表孙权为吴王。
十月,孙权上奏天子表曹真为楚王。
十一月,孙权将年仅十岁的幼妹孙仁(孙尚香、弓腰姬)下嫁曹真,吴、楚两家正式结盟。
……
汉献帝建安十四年(201年)。
正月,益州刺史张松设计,挑唆五溪蛮举兵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