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就医指南</p>
原本卡维是该以助手姿态一起站上演讲台的,但经过刚才那么一闹,台下的情绪不稳,卡维就不去凑热闹了。</p>
反正下午需要上台两次,有的是发挥机会。</p>
比起之前的几项报告,伊格纳茨的新术式算是回到了皇家外科学院该有的高水准,给接下去的会议定下了基调。</p>
但“新风向”本身就是一些全新的手术尝试、建议和对手术可能性的一种开拓,并不具备普遍性。卡维给的唇裂修复三角瓣法足够精彩,从口述的过程和最后给出的尸体修复照片来看,这种新术式的效果肯定不错。</p>
但还是老问题,缺乏可以拿来验证手术效果的实例。</p>
“我已经联系到了两位愿意尝试新术式的唇裂病人,不出意外的话,下周就将开展这两台手术。”</p>
伊格纳茨说道:“同时我也将开启幼儿唇裂修复术的尝试,在孩子还未长大成人之前就对唇裂进行修补,应该可以适量减少之后的畸形和语言障碍。”</p>
虽然没有手术实例,但新的三角瓣手术方式足够吸引人,又把场内的注意力从术后伤口溃烂拉回到了手术本身。</p>
紧接着上场的还是副院长艾丁森,带来的是他自己的手术器械:“化脓性扁桃体炎的切除手术大家应该都做过,是用环形刀套中扁桃体,然后用银叉扎入其中做固定,最后做切割。【1】</p>
当然在乡下的小诊所里,我们还能看到几十年前使用的柳叶刀,不管切割刀具如何迭代更新,固定的方法都差不多,就是一根银叉。因为用其他镊子或者钳子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滑脱......”【2】</p>
在做这种切割手术的时候,病人不能平卧,因为充血的扁桃体在手术摘除时往往会大量出血。平卧会让血液呛入气管,引发手术意外。</p>
所以艾丁森自行改良了一种扁桃体抓持工具。【3】</p>
工具的效果肯定不错,但这在手术新风向中并不算少见,基本会被当做预热项目放在靠前的位置。</p>
现在能排在伊格纳茨之后说明艾丁森还有其他东西:</p>
“诸位,我在上千次的扁桃体切除术中发现,被部分切除的扁桃体还会继续生长,原先的感染症状难以消退。这让我不得不考虑是否应该做完整的扁桃体切除术,即包括其包膜一起切除。”</p>
说到这儿,他拿上来的是简单的手绘图,上面显示了如何做这种全新的扁桃体切除术。</p>
“法国人从十八世纪研发的‘断头台’依然可用,只是在操作时需要一些小小的技巧。”【4】</p>
艾丁森做了个简单的手势:“在刀环套中扁桃体后,我们先不做切除,而是用手指挤压腭舌弓,等彻底暴露出扁桃体后,再行切除。”【5】</p>
“手术成功率如何?”台下忽然有人问道。</p>
“在我尝试的30例手术中,完整切除的有12例,成功率在36-37%。”艾丁森知道成功率并不算高,辩解道,“手术需要一些经验技巧,我感觉自己已经快掌握其中的窍门了,在最近的10例手术中,已经有5例做到了完整切除。”</p>
“完整切除后就不会复发了?”</p>
“这是当然。”</p>
“我也遇见过扁桃体重新生长的情况,这个方法倒是有一试的必要......”</p>
经过两位副院长的轮番上场,总算让新风向彻底回归了正轨。</p>
如果说从唇腭裂修复到扁桃体切除,让卡维见识到了这些vie</p>
a外科医生在精细整形上的努力,那接下去这例巨大颈旁纤维瘤切除+术后修复就已经有了现代整形手术的雏形。</p>
肿瘤几乎和病人的脸拥有相似的体积,为了能保证术后恢复,医生特地预留了一块皮肤作为脸皮。先行切除肿瘤,然后留下皮瓣做皮肤缝合。</p>
在经历了整整3个小时的漫长手术后,她终于恢复了普通人的样子。【6】</p>
“这应该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面颈部肿瘤切除+整形术了吧?”</p>
“确实,这个纤维瘤重达,应该能刷新记录了。”</p>
“术后恢复如何?”</p>
“纤维瘤并没有影响到骨骼和肌肉,咬合没有问题。只不过因为长期压迫,病人脸部依然存在一些偏斜,术中制作皮瓣时我没有想到这一点,还是留下了些遗憾吧......”</p>
颈部整形之后紧接着来到了眼科。</p>
哈特曼医院专精眼科的雷多医生为所有人带来了他的眼球固定技术,用一柄金属叉轻轻刺入患者的结膜和巩膜之中,使得斜视矫正术中眼球不再胡乱转动。【7】</p>
而之后的白内障摘除术却是一场来自德国的手术。</p>
最早的白内障摘除是囊外摘除,没有麻醉,医生和病人面对面而坐。医生会切开病人角膜下缘,并扩大至120度,然后切开前囊,用手指按压下方角膜缘将核娩出。【8】</p>
刮去皮质,角膜复位,然后包眼,缝合是不存在的。【9】</p>
而雷多医生这次向众人展示的,是一位德国医生做的经巩膜小切口晶体摘除术。【10】</p>
在麻醉逐渐降低所有外科医生手速的时候,操作上的精细化就慢慢成为了他们攀比各自技术的东西。小切口、低出血都开始成为手术成功与否的指标,所以小切口手术一经提起就引起了所有人的兴趣。</p>
因为没有超声乳化技术,晶体核不是乳糜状的液体,想要摘除就需要一个与之大小匹配的切口,所以普通的白内障摘除切口大小在6-8mm。</p>
还不到经典术式一半的小切口?</p>
坚硬的晶体核该怎么出来?</p>
魔术么?</p>
“德国医生的切口只有3mm。”雷多医生拿出了自己的手绘稿,解释道,“他先在眼内将晶体核做切割,切成四份。待切割完之后,再又小切口牵拉而出。”</p>
此话一出,立刻引来了不少人的赞叹,分割完之后再娩出是他们没想到的。</p>
但很快,一些不同的质疑声出现了,这是新风向中的常态:“眼内切割,会不会对眼睛造成不必要的负担?比如角膜水肿?囊膜破裂?”</p>
“不只是术中的损伤,我对术后视力恢复也持怀疑态度。”</p>
“确实,手术不应追求场面上的漂亮,更重要的是术后恢复能否达到预期。小切口看似很精彩,估计博得了不少观众的喝彩,但最后还是得看病人满不满意。”</p>
雷多也没有回避这些问题,一一做了回答:“在这位德国医生的20例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确实有17位出现了角膜水肿,其中3位在3天内自行恢复,其余的恢复时间略长了些,在5-7天左右。”</p>
“水肿几率有些高,那囊膜破裂呢?”</p>
“有3位。”</p>
“视力恢复情况如何?”</p>
“有5位病人没能恢复,其余都得到了些许改善。”【11】</p>
“竟然有5位?占比有些高了。”</p>
“而且也只是些许改善,应该和普通摘除没区别吧。”</p>
雷多被说得有些尴尬:“......毕竟是小切口,算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这些缺点还需要慢慢克服。”</p>
“小切口、大切口都是一样的术后处理方法,对于视力的恢复也没本质上的影响,我个人不太喜欢冒这样的风险。”</p>
“我也是,如此高几率的角膜水肿一定是术中过多切割操作造成的。还不如安分使用经典的手术模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p>
卡维听着这些议论,获益良多,包括之后的梅毒鼻重塑和基于牙病的上下颌切除术+术后整形,都让他惊叹于外科学院浓厚的整形氛围。</p>
上午的例会因为遇上的不太和谐的“南丁格尔”,所以浪费了不少时间。等新风向结束时,已经过了12点。</p>
卡维本以为还需要再坐两三个小时的冷板凳,准备拿着休息室的餐盘好好享用一下学院里的美食。谁曾想伊格纳茨趁着中午休息时间把他拉去了院长室。【12】</p>try{ggauto();} catch(ex){}
伊格纳茨的父亲,瓦特曼院长就在房间里等着他们。</p>
老头安静地坐在办公桌前抽着烟斗,戴着眼镜,白发背头,手里是一份有些旧的手术报告。</p>
见他们来了,瓦特曼也没客套而是像个老朋友一样直接问道:“上午的例会怎么样了?”</p>
“出了点小麻烦。”伊格纳茨带着卡维坐上了沙发,“你竟然把英国人那套东西搬进新风向,这不是纯粹让他们闹腾么。”</p>
“有什么关系......”瓦特曼还在看着手里的手术报告,似乎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反正之后是你和艾丁森的两种全新的手术方式,那些人肯定会安静下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