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切都一去不复返了……人民在放声歌唱。歌曲比天上的星星还多,比草原上酿造的蜜酒还醇。</p>
——王蒙,1979年《歌神》</p>
……</p>
“这稿子能给我看看吗?”</p>
一个三十岁左右,头发蓬松的格子衫女人眼睛眨也不眨地看着黄文彬。</p>
黄文彬不认识她,只得看向梁晓声。</p>
“这位是《收获》的编辑李小琳,巴金老人的女儿。”梁晓声轻声介绍道。</p>
黄文彬站起身来,连忙打招呼道:“不好意思,怠慢了,这里也没有能招待你们喝茶的地方。”</p>
“没事。”李小琳的眼睛看向桌上的稿纸。</p>
黄文彬拿起稿纸,缓缓递了过去:“那就请李编辑帮我审审稿了。”</p>
李小琳顺手接过稿纸,冲黄文彬抱歉一笑,然后走到走廊上,找了个安静的角落,认真地阅读了起来。</p>
另外两个人也跟着走到了李小琳的身后,一起看了起来。</p>
“你怎么会写这种……这篇小说?”梁晓声有些不解地看向黄文彬。</p>
现在文学界的主流是伤痕文学,主要就是反映时代中的悲剧性遭遇。</p>
最早发源于刘新武在1977年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刊在1978年发表在《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p>
在七十年代末期和八十年代初期,伤痕文学是绝对的主流,诞生了很多颇具影响力的作品。</p>
同样也存在许多跟风而写的,“为伤痕而伤痕”的伪伤痕作品,导致这个文学流派在后世争议颇大,而且很快就被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所取代。</p>
这个年代的小说,技法相当稚嫩,甚至说是完全没有。</p>
就是白描和平铺直叙,内容也相对单一贫乏。</p>
黄文彬在去年发表的《血色浪漫》,其实已经在《人民文学》内部产生过巨大的讨论,刊发之后也饱受业内不少研究者的批评。</p>
最终的处理结果就是冷处理,不再对这本小说进行任何推广和讨论,暂时也不会出版。</p>
其实就是看看风向再说。</p>
现在这篇魔改过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更是特立独立行,直接把魔幻现实主义搬过来了。</p>
梁晓声也是文学创作者,当然清楚这篇小说发出去后会引起多大的风波。</p>
在大部分文坛主流作家还在沉浸于“伤痕”的时候,你居然写这种“朦胧诗”似的小说,简直大逆不道。</p>
而且还是来自于外国文学的流派,说不定立场都会被质疑。</p>
但是,黄文彬不怕。</p>
他要的就是名!</p>
尽快出名!</p>
更何况,他比这个年代的人更清楚未来的一些趋势,也清楚知道老者想要放开束缚、大步迈前的心态。</p>
文代会之后就会发放这个强烈的信号,等到八十年代中期,就会结出无数堪称文坛杰作的果实。</p>
他这篇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到那时候,反而是小巫见大欧。</p>
所以,他要趁早,先占据高地。</p>
到以后如果要修文学史,那就必定需要提他这一笔。</p>
“就是想写,然后就写了!”黄文彬一脸随意地笑了笑。</p>
梁晓声看着黄文彬的笑容,感到里面有一丝莫名的傲然与无所畏惧,不由得暗自感慨起来:他是对的,一个作家如果连这点决心都没有,那就别写什么书了。</p>
接着,他想到自己一直想写的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心里忽然涌起了一股难得的勇气!</p>
也许,现在正是创作它的时候!</p>
梁晓声不由得握紧了拳头。</p>
“你怎么了?”黄文彬看到梁晓声一副深受鼓舞的样子,不免有些奇怪。</p>
梁晓声瞬间破功,尴尬地说道:“没什么。”</p>
“他们是来做什么的?”黄文彬用眼神示意了一下李小琳那边的三个人。</p>
梁晓声这才回过神来,拍了一下自己的额头:“忘了给你介绍一下他们了。”</p>
“那位李小琳女士,刚才跟你说过了。”</p>
他指了指李小琳,随即指向边上的一个穿着中山装的中年男子,“这位呢,是《花城》杂志社的主编陈桑,今年四月份《花城》刚创刊,他是来找你约稿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