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p>
你这未免也太猛了?</p>
桓奕当真有话要讲了。</p>
你王守义什么人啊?</p>
在南方起义,用十年时间建成南朝,国号为宋,不说别的,也确确实实是成功进行了地方上有力统治的君主。</p>
固然他出身卑微,可是这么多年的军事经验,桓奕真没把王守义当成寻常人物对待。</p>
更何况,前面的几次模拟推演里,也不是没有王守义攻破长安,直接统一天下的局。</p>
十万大军,就是十万头猪,你让两千个骑兵来回碾,也不知道要碾多久。</p>
声势浩荡的四路围攻,直击庐州。</p>
就这样顷刻瓦解了?</p>
要知道庐州这是王守义代表的南朝政府,是以应天府为国都的南方割据势力,必须要打通出来的一条路。</p>
打不下庐州,王守义就没办法打北方,这是一个关键的路口,也就是南方割据想要北伐成功的第一关。</p>
第一道防线,这十万大军不仅没有打下庐州,反而被楚世昭的玄甲骑冲垮了。</p>
这对王守义势力是空前巨大的打击,后面再想要北伐,王守义手下的人愿不愿意支持他还是另说呢。</p>
毕竟对于王守义的手下而言,不用北伐,他们的生活都已经得到了改善,现在都已经成为了达官贵人,完全可以享福。</p>
不是每个人都想拼命,一直过着打生打死的生活。</p>
北伐,只有第一次是最万众一心的,因为对于王守义的部下来说,第一次北伐试一试又没有太大的风险,万一成了,就更进一步。</p>
再往后的北伐,那就真要赌上自己身家性命了。</p>
也没什么太大的好处。</p>
所以第一次输了以后,不愿意再干的,就会占据绝大多数。</p>
北伐这件事情,往长远来讲,只对王守义本人而言更具意义。</p>
故此,第一次北伐,王守义不可能错失机会,他定然是要把握住这样的时机,不遗余力地应对庐州之战。</p>
事实上,王守义在庐州之战的应对,在模拟内容的信息上也很清楚。</p>
他可不是单纯的求稳,是一边谋划进攻的路线,一边还寻求政治上瓦解楚世昭和长安朝廷之间的联系。</p>
并非脑袋一拍,就靠军事能力莽过去。</p>
只是他一点都没料到楚世昭可以带着二千骑兵,正面冲垮了自己的部队。</p>
所以,这才是最夸张的一点。</p>
这是一支做足了准备,上下齐心的十万北伐军。</p>
就是正面没打过。</p>
是正儿八经的两千人突破了十万人。</p>
王守义还被打到仓惶北顾的地步,这着实是楚世昭这边的发挥太过惊人。</p>
这样的战绩,李凤宁同样是感到了匪夷所思。</p>
落魄老四颠沛流离,镇守京城护长安,你要说前面的楚世昭军事才能有没有,李凤宁认为是有的。</p>
毕竟在没有任何兵权的情况下,楚世昭拿着临时招募到的军队,在长安固守。</p>
匈奴人打过来的时候,大周皇室该跑的全跑了,楚世昭守了十天。</p>
起义军打过来的时候,大周皇室该跑的也全跑了,楚世昭守了十二天。</p>
赢不了很正常,实力差距太大了。</p>
可现在,楚世昭是打出了一个几乎让李凤宁想不到的战果。</p>
但凡有过领军经验的人,都知道这种战绩打出来有多难。</p>
当你看到黑压压的一片人在眼前,而自己这边只有两千人的时候,光是这种压迫感,就可能会出现逃兵。</p>
你首先要说服这两千人一起跟着你冲。</p>
这就是为什么楚世昭要身先士卒的原因,因为他自己都带头上了,他不怕死,这两千玄甲骑就不可能不跟着冲。</p>
可不管怎么样,人都是权衡利弊的,有超过自己承受范围的危险就想跑是天性。</p>
楚世昭不得军心的话,同样打不出来这样的效果。</p>
这近乎于是一种难以复刻的战役。</p>
你要具备一个敢冲锋陷阵的主将,要具备一支训练有素的骑兵,并且这支骑兵高度信任主将,才有了敢于亮剑的资格。</p>
可这么多的前置需求,只是达成他们敢冲阵十万大军的条件。</p>
其实,就算是没打赢,楚世昭敢亮剑都能进史书。</p>
打赢了,就不是史书不史书的问题,就可能得进武庙了。</p>
这可是身为武将最高的殿堂。</p>
李凤宁做梦都想要进武庙。</p>
上一次模拟推演,她的阿父李瑾南征北战多年,平定了南方的叛乱,也没有进入武庙的机会,就是因为李瑾没有打出那种足以令人信服的战绩和对于一个朝廷的巨大功绩。</p>
楚世昭仅凭这一场战役,半只脚就已经踏入了武庙。</p>
这一场战役,甚至可以说不单纯只是军事能力的体现,还需要绝对的人格魅力,能深得部众信任方能做到。</p>
果不其然。</p>
赢下这场战事的连锁反应是立刻出现了。</p>
【贞平三年二月,庐州之战后,王守义一夜白发,面对北伐大业,渐渐有了退守之心,决定偏居一隅,划江而治。】</p>
【贞平三年三月,楚世昭发动了灭蜀之战,将皇叔楚宣宏建立的周蜀定为了地方叛乱。】</p>
【楚世昭调遣军队,士气正盛,蜀王楚宣宏负隅顽抗,试图利用险要山势固守。】</p>
【贞平三年四月,大军并进,楚世昭势如破竹,借助着讨伐叛逆的号令,一路推进。】</p>
【很多地方迫于楚世昭的名望,又有先前二千骑兵大破王守义的壮举,大多地方都难避锋芒。】</p>
【贞平三年四月,在蜀地大多的臣民迫于蜀王为了战事而不断加重的赋税,又不想和声名远播的楚世昭相抗,其中很多地方不战而降,纷纷投降于楚世昭的王师。】</p>
【楚世昭一路攻蜀,竟有一日克九城的赫赫战功。】</p>
【贞平三年五月,楚世昭收复蜀地,一年之内先破王守义十万大军进犯,又收复了蜀地,取灭国之功。】</p>
【贞平三年六月,楚世昭率军还归于朝,进入长安,他立刻是调度自己的军队,将原先镇守长安的官军替换,以确保自身的安危。】</p>
【贞平三年七月,楚世昭请命朝廷挥师南下,力图破宋,以归还大周山河,使驾崩的先父得以瞑目。】</p>
【朝廷不敢违背楚世昭的意愿。】</p>
【贞平三年八月,匈奴人却趁着楚世昭大军不断调度的时机,趁机入境劫掠北地百姓。】</p>try{ggauto();} catch(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