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李易等人总会遇见一些女真国的平常百姓,汉人居多。看见华国使团,也没有什么特别激动的情绪。李易提出了一个考虑很久,百思不得其解的大问题:“为什么这些女真国的汉人看见我们表现得镇定自若,为什么他们愿意接受异族的统治呢?他们不应该是希望华国王师收复汉家河山吗?哭着喊着希望我们来解救他们吗?还是他们喜欢在女真国做三等公民。”李易认为二等公民是契丹人。</p>
朱向阳道:“这个问题,你问韩磊就知道了。”</p>
在一次晚饭后,李易还是忍不住问了韩磊。韩磊也没有尴尬,他说,汉人无论是入当年的辽国还是入现在的女真国,主要有三个原因:</p>
一是被迫逃。女真国(辽国)境内的汉人,大部分是唐朝末期逃过去的。当时唐末时期,由于藩镇割据,各地方政权互相攻伐,造成政局动荡,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加之中原地区一些地方政权统治残暴,因此大量的汉族军民或为避祸,或为生存、获利而纷纷逃奔、叛降至辽国境内。汉人群体中,除有大量普通的军士、百姓外,还有诸多汉族名士、将领也进入辽境,这一状况无疑对当时期望得到汉族士人帮助的辽国统治者十分有利。</p>
二是主动去。主动去辽国和女真国的汉族士大夫有着其深层原因。“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观念在绝大部分汉人心中是占有主导地位的。由于中原的频繁战乱;各汉族割据政权的残暴;人心的离散及辽国的不断入侵与强盛等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致使传统的夷夏观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已有所淡化。一些汉人结合自己的现实情况选择了主动入辽国或女真国。</p>
三是被扣留。很多汉人具有相当高的文化修养和较强的治世能力,他们被抓捕或被扣留后得到了契丹或者女真的重用,对当地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其中一些人被扣留后又在辽国或者女真国娶妻生子,其后代同样深受重用,甚至形成了一定的家族势力。</p>
韩磊家族在女真国就非常显赫。韩磊的父亲韩庄在女真国是户部尚书。</p>
李易在想,原来如此,那么当我们真的攻打女真国的时候,他们也不会夹道欢迎,箪食壶浆了。只怕也会和我们真刀真枪地拼杀了。</p>
李易突然觉得意兴阑珊,我们还想着解救他们呢,其实人家不一定领情。他们还是不是汉人呢,是不是黄皮白心呢?</p>
李易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也比较尖锐。虽然李易也有自己的答案,但还是想听听韩磊的说法,和自己的推测相互印证。这回,韩磊就真的尴尬了。</p>
李易问:“《孙子兵法》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需要战争就能让敌方投降,这是最好的计谋。可是在从过去的历史看,女真大军在征战华夏大陆的时期,实行杀光、抢光、烧光三光政策,屡屡发动恐怖的屠城事件。这是什么原因呢?”</p>
韩磊想了一会儿,心中思考着措辞。还是实话实说吧。女真人对待敌人只有两个态度,要么屠城,要么受降。</p>
“震慑作用。屠城可以形成强大的震慑效果,使敌人不战而降,减少己方的损失。屠城能够有效地制造恐怖的情绪,恐怖情绪的散发对于接下来其他城池的战争起到了震慑的作用。</p>
战略考虑。屠城可以被视为一种战争策略,通过威逼利诱敌方阵营里的将军前来投降,增强女真人的实力,同时,让投降的异族士兵和将军屠城,还能他们沾满本族百姓的鲜血,从而难以再次反叛。</p>
后勤原因。屠城可以避免城市中的居民消耗军中物资,并切断城市的物资供应。如果带着俘虏一起上路,会对整个大军的行进速度产生影响。如果遣送回大本营的话,他们不仅没有什么用处,还会平白消耗无数的粮食,在食物匮乏的时代,他们当然会做出这种决定。还有一个原因,女真人认为不能将异族安排到自己进攻的路线后方,因为一旦在他们大军离开后,这些人突然发动叛乱的话,就很可能切断了自己的所有后路。</p>
心理战术。屠城能在心理上摧毁守城士兵的意志,形成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压力。那么主动投降的人数就会越来越多,屠城还能缓解士兵心理压力,满足他们的私欲。优待与威吓并行。女真军队在屠城的前期,也会对主动投降的士兵和城市进行优待,以此作为投降的条件之一。女真大军在屠城时也分抵抗意志坚决和不坚决地,也不会将所有居民都屠杀殆尽,这种屠杀针对的还是反抗者。”</p>
李易点点头,道:“您的说法和我想得差不多,看来战争就会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景。”</p>
韩磊看见李易脸色不好,知道就是这回事。他清楚李易在华国是有名的风流才子,他写的诗词都传到了女真国,在国内也有很多人喜欢看《红楼梦》呢!赶紧开解笑道:“上京也是非常繁华,那里的美女和你们汉族女子不一样,别有一番风采,到时候我带大人去看看。”</p>try{ggauto();} catch(ex){}
李易想,是啊,上辈子没去过草原,也没见过草原的美女,这辈子终于可以圆梦了。</p>
李易回去后,又和使团的官员进行了讨论。女真人屠城,我们要屠城吗?女真人杀俘吗,我们要杀俘吗?这是一个问题。</p>
萧狂道:“分两种情况,如果是内战,不屠城不杀俘,如果是外战,可屠城可杀俘。因为异族不会真心归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