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莎……”</p>
马蹄踏着黄沙,来到丰安军城外。</p>
一边是波澜壮阔的黄河,一边是一望无际的沙漠。</p>
李瑄来到了真正的边塞,一股豪情壮志产生。</p>
他的威名,必从这里开始。</p>
“来者何人?”</p>
这时,一队巡逻的骑兵执刀,飞奔至李瑄面前质问。</p>
“新任丰安军副使,李瑄。”</p>
李瑄驻马挺胸,向这一队骑兵回复。</p>
“有何凭证?”</p>
这些骑兵看李瑄的眼神不对味,让李瑄出示证明。</p>
“敕牒在此,叫判官过来见我。”</p>
李瑄拿出敕牒,向这队骑兵吩咐。</p>
丰安军的构成,他已经了如指掌。</p>
正常情况下,是军使一人,副使二人,判官一人,推官两人,典军四人。</p>
司兵、司骑、司胄、司仓、城防各一人。</p>
衙将八名。</p>
执鼓十二人,吹角十二人。</p>
斥候营内有一百名探马,两百匹马匹。</p>
还有一些辅助人员,杂役仆从。</p>
八千丰安军士兵,骑兵五百人,弩兵五百人,弓手一千人。</p>
剩下六千名步兵中,有跳荡军五百。</p>
唐初的时候,唐军着甲率有百分之七十左右。</p>
在盛唐大发展以后,正式军队的着甲率已经到达百分之百。</p>
着甲,指的是皮甲、铁甲,没有任何防御的布甲,不被称为甲胄。</p>
铁甲制作繁琐,不可能人人都披铁甲。</p>
在丰安军中,披铁甲的除了最精锐的五百跳荡军,就是排兵布阵最前列的五百陷阵士卒。</p>
丰安军的骑兵都是轻骑,所以只披轻甲。</p>
而这些军种,都分若干个队。</p>
每队五十人,设押官一名统领,队头一名,副队头两名,执旗手一名,副执旗手两名,火长五名。</p>
军中各司其职,尊卑有序,泾渭分明。</p>
“军使赏功罚过,难道副使就不可以了吗?”</p>
见他们无动于衷,李瑄言语一厉。</p>
他在决定调走陈回光的那一刻起,就知道想要立威不容易。</p>
虽然调走陈回光是错误的决定,但李瑄心里一直有准备。</p>
“是,将军。”</p>
巡逻骑兵不敢再怠慢。</p>
军令如山,特别是王忠嗣统帅朔方军的时候,治军极为严谨。不服从上级,重则可处死。</p>
一骑入城禀告。</p>
李瑄来到城下等候片刻,看见一名身穿布衣的男子快步出城。</p>
此男子胡须稀疏,看起来很儒雅,他就是丰安军的判官,柳锡。</p>
军中判官多是文官出身,辅佐一军将领,处理公务。</p>
“丰安军判官柳锡拜见将军。”</p>
柳锡见李瑄后,还没有看敕牒,就先行礼。</p>
“免礼吧!”</p>
李瑄下马,将敕牒交给柳锡,并出示鱼符。</p>
“将军一路劳顿,请入军城歇息。”</p>
证明身份无误后,柳锡向李瑄请道。</p>
柳锡出自河东柳氏,开元二十四年进士及第。</p>
他不是丰安军那些只会意气用事的粗人,明白李瑄所代表的是什么。</p>
李瑄年仅十六,就被皇帝任命为丰安军副使,前途无量。</p>
当初王忠嗣十八岁任代州别驾,不也是备受争议吗?</p>
“我身为副使,要先拜见正使。请柳判官引我过去。”李瑄向柳锡要求道。</p>
陈回光离开后,原本另一名的副使卢瑜,被任命为正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