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身后茫茫六百年</p>
正如朱元璋所料,何夕说道:“徐达在洪武十六年,还是十七年左右。因背痈发作而死。”说到这里,何夕微微一顿,小心翼翼地试探说道:“传闻,是陛下赐死的。背痈发做的时候,是不能吃烤鹅的。但是陛下赐了一只烤鹅。于是,中山王就-----”</p>
“一派胡言。”朱元璋冷冷地说道:“说此言者,当诛九族。”</p>
功臣之中,有帅才并不多,徐达,李文忠,汤和等人,都是朱元璋的班底。而蓝玉,傅友德,冯胜等人反而不是。蓝玉是接受了常家在军中的影响力,而傅友德是降将。而冯胜是冯国用的弟弟,本名冯国胜,冯家投靠朱元璋的时候,可是自带班底的。这些人都有自己的基本盘,小圈子。而北方残元还保留一定实力。徐达每年都要去北平坐镇。</p>
这个时候,他杀了徐达。镇守北平对抗残元的重任,交给谁?</p>
不交给自己人,反而交给外人。</p>
而且看朱元璋对徐达,李文忠儿子的重用,就知道朱元璋没有杀这个两位。徐达的儿子,李文忠的儿子,在靖难之中都掌握实权,特别是李景隆。更是大名鼎鼎。说李景隆是一个草包没有问题,但是说朱元璋没有栽培李景隆,那就是胡说八道了。</p>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杀其父而用其子。傻子也不会这么干。特别是朱元璋。朱元璋真要杀,绝对满门诛绝。一个不留。怎么会让仇人身居高位,找死啊?即便不诛绝,也不会任之高位。</p>
当然了,这两位如果活到朱元璋临终之前,却是另外的局面了。也就是朱元璋要杀这两位,也要等天下平靖之后。</p>
不过,此刻的朱元璋年富力强根本没有这个念头。他也没有解释的想法,说道:“继续说靖难吧。”</p>
“是。”何夕说道。何夕后背有些发凉。朱元璋的怒气犹如实质。让他有几分胆战心惊。不敢夹什么私货。将他知道的历史老老实实地说了出来。</p>
首先是靖难之战,朱棣如何绝处逢生,夺塞外兵,借朵颜三卫之兵。又是如何孤注一掷。挥鞭南下。攻下南京。以及建文帝生死之谜。</p>
朱元璋脸色越发难看。但是还把持得住。</p>
然后是明成祖朱棣的一生,以及五次北伐。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南征安南。然后仁宗,宣宗守成收缩。朱元璋听得冷哼一声而已。面子上也缓和了一点。</p>
朱元璋对朱棣发动靖难之战。虽然难以接受。但是而今他很难代入朱允炆与朱棣任何一方。因为朱棣才二十多岁,而今虽然就国。但是还没有上过阵。而朱允炆而今才四岁多,上一次朱元璋抱朱允炆的时候,还被朱允炆尿了一身。</p>
虽然知道将来骨肉相残。他自然生气,但也仅仅是生气而已。但是朱棣一生功业,也不算弱。这让朱元璋的怒气稍稍有些缓解。</p>
不过,这也让朱元璋想起叶伯巨。微微有一丝悔意。</p>
洪武九年,叶伯巨上书劝谏,就说过分封之事。但是朱元璋以离间天家骨肉的罪名,将叶伯巨下狱,最后死在狱中。不过朱元璋心肠是何等硬,区区一丝悔意,转瞬就没有了。</p>
只是当朱元璋听到叫门天子的丰功伟绩。饶是朱元璋城府很深,此刻也忍不住大骂道:“混账东西。”简直比听到靖难之役还要生气。连面上功夫都挂不住了。</p>
朱元璋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见识过太多残酷了。他希望孩子们推崇亲亲之道,一大家子和和美美。但是他内心之中,也有骨肉相残的预感。知道他的想法,很可能是作为长辈的美好幻想了。</p>
其实,朱家的第一次内斗,根本不是他的儿子孙子,而是他对自己侄子,朱文正。</p>
朱文正在对抗陈友谅关键战役南昌之战中。牵制住陈友谅数个月。让朱元璋有时间从容地将派到淮西的军队撤回来。调整好。等鄱阳湖大战的时候,朱元璋军队是修整好的。而陈友谅军队是作战数月。才给朱元璋更多的胜机。</p>
虽然不能说朱文正的南昌之役。奠定之后胜利。但是功勋之高,却是不能否认的。六十万大军数月的围攻,不是一般人能撑下来的。但是后来诡异的事情发生了,朱文正不满战后的封赏,想要投奔张士诚。</p>
那么朱文正想要的封赏是什么?</p>
这不由让人联想到了朱棣对汉王的承诺,在靖难之战中,朱棣对汉王说:“勉之,世子多疾。”言下之意,还用说吗。而朱元璋当时,朱标才几岁,乱世之中,朱元璋一旦有一个意外,朱标是接不住这一摊。朱元璋对朱文正应该也是有过什么承诺的。奈何,朱元璋没有什么意外。有些东西就不能给朱文正了。</p>try{ggauto();} catch(ex){}
朱文正的下场是圈禁至死。而朱文正的儿子,就是靖江王。也是大明所有藩王中,不是朱元璋后代的一脉。</p>
而且朱元璋读过史书,也明白,皇族内斗骨肉相残,是哪一朝都少不了的。虽然不舒服,生气。但也能接受。不过,带着五十万大军,败给三万人。带着鞑子兵马打自己城池。无耻无能到如此地步。朱元璋从来没有见过。</p>
朱元璋忍不住暴喝道:“宗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