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615章 诸葛亮:打一杖就能总结出一本兵法

第615章 诸葛亮:打一杖就能总结出一本兵法(1 / 2)

关羽趁着文丑张辽麹义会师之前,最后狠狠给了张辽一下。再加上当日麹义试图“围魏救赵”失败,袁军累计折损有生力量过万,还死了个校尉级的将领郝萌,可谓是锐气堕尽。

对于依然有近四十万雄兵的袁绍来说,这一连串失败造成的实质损失,其实还是可以接受的,但部队士气被这么折腾,着实是低迷得可怕。

眭固死在石门奇袭、杨丑死在野王速破、郝萌死在张辽被野战打崩……从险关奇袭到堂堂正正的城市攻坚,再到正面野战,关羽从三个角度论证:袁绍军不管跟汉军打什么战争模式,都不是对手!

而随着关羽在正面战场的胜利、袁军不敢再战,暂时陷入抱团过冬的收缩守势。作为太尉长史的诸葛亮,也在后方的野王城里坐镇,偷空写他人生中最初几篇兵法。

原本历史上的诸葛亮,一生中就写了《兵法二十四篇》,这一世有了李素的教诲和更多的实践经验,他写日记写笔记总结人生经验的操作自然也不会少。

而且,原本的《兵法二十四篇》,说是兵法,其实真正论述打仗的也就是最后面三分之一那些篇。前十五篇都是关于内政、钱粮调度筹措、用人、考核、治军、军法之类的内容。

这一世,诸葛亮要写的东西多得多,自然不会把所有东西杂糅在一起。内政用人科技数学这些都会单独开坑,兵法就专注于军事,最多算上后勤和治军。

此次,趁着冬季作战的闲暇,他先从治军和后勤调度写起,又写了攻城战的一些心得,最后写到对关羽野战经验的总结。

因为还年轻,才十八岁,诸葛亮也没打算写得多完善,所以是不停开坑、慢慢填的状态,没狂妄到觉得自己能一下子写完本。语言措辞也偏向于口语笔记,后续根据实战经验积累保持更新就是,等将来要完本了,再用凝练优美的文笔重写一遍。

“太尉河内之战、野战数胜的经验,证明数万规模的中型兵团作战,内线调度一方在集中优势兵力方面有绝对的优势。

张辽麹义之所以败,就在于数十里的犄角援护距离,需要两个时辰的行军集结。这种时间差在正常交战速度时并不会有明显漏洞。

但是在关太尉超出常人预期的高速兵团集结出击能力面前、以及我军出击扎营位置与张、麹本阵恰到好处的距离,加上配合适当的离间迟滞,就漏出了被各个击破的的破绽……”

诸葛亮不但总结眼下这一战的经验,还引经据典,盘点历史上同类的战役、去芜存菁、求同存异,比对分析。

最后,诸葛亮总结出一条他觉得很有道理的规律:当交战双方可以在一场战役中调度的总兵力低于十万人的规模、交战双方一线总兵力低于二十万人时,“内线作战”一方有绝对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先机。

“内线作战”这个后世才出现的军事术语词汇,诸葛亮当然没有直接写,而是用他自己的语言组织了一下。但意思就是“两军对峙时居于中央位置、机动距离较短的一方”。

比如这次野王周边之战,张辽在野王北的丹水边,麹义在野王东的沁水边,相互调度没中间的关羽快,这就是个机会。

如果此时此刻李素能身在河北、看到诸葛亮写下的这些兵法笔记,一定会大惊失色:这不就是后世19世纪初、欧洲两大军事理论家约米尼和克劳塞维茨总结拿皇胜利的重要经验么?

(注:克劳塞维茨大家都熟,不用介绍,约米尼比他名声略小一点,但也是19世纪天下第二。克劳塞维茨被认为是反法同盟一方头号军事理论学者,约米尼则是法军一方的头号军事理论学者,但他们研究方向是一样的,都是研究拿皇为什么打胜仗)

不过还真别说,关羽在河内之战的连番胜利,其实原理跟拿皇在意大利那次成名之战“曼图亚要塞战役”非常神似。

只不过拿皇是利用了外线反法同盟军、调动出了一个抵达曼图亚要塞的微弱先后时间差,把敌人打了个葫芦娃救爷爷。而关羽把曼图亚要塞换成了野王城,其他几乎都一样,可谓是朴实流兵法之妙的杰作。

但诸葛亮之所以是天才,如果他写堂堂之阵的兵法,只总结到约米尼和克劳塞维茨的程度,那他就不配称为诸葛亮了。

诸葛亮显然走得更远,更加以史为鉴、并配合自己的推演、发挥自己神级的算数推演天赋。

诸葛亮结合历史指出:这种内线调动敌人拉扯出抵达战场时间差的优势,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受双方交战总兵力的制约。

目前这一招好用,是因为双方总交战兵力不过七八万,所以内线一方可以把全部兵力拧成一个铁拳集中出击。如果兵力再多,达到十几万,甚至更多,那就无法把全部兵力都投入一线。

这时候,或许“外线作战”一方会获得“同时对同一战场从不同方向投入更多总兵力”的集中优势兵力优势。

这一点,其实后来也是反复被历史证明的。比如历史上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乃至淝水之战,都是兵力海量之后,兵多的一方虽然试图继续内线集中兵力,但人太多没法从一个方向堆到同一战场上。

这时候,以弱胜强的一方取得局部优势、击溃人多势众一方的先锋后,人多一方就容易因为后续堆叠无法投入,被裹挟溃败。

当然,诸葛亮不可能知道这些还没发生的事情,所以他在兵法比对中,是拿刘邦项羽的彭城之战来总结的——

项羽毫无疑问是“内线作战、实现局部集中优势兵力”的顶级天才,带着三万骑兵始终拧成一股铁拳,把五十六万人无法集结无法同时抵达战场的刘邦,杀得几乎覆灭。

而刘邦彭城之败,也是因为他人多,而无法发挥外线优势,无法让他的五十六万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从不同方向向同一目标发力,所以多出来的人力暂时成了无效人力。

但是,诸葛亮也敏锐地指出:想要在人数远超十万人时,如臂使指精确到毫厘地让大军从不同方向同时对同一目标发力,难度简直难如登天!

最新小说: 我是刘协,我不做献帝 圣唐时代 京极家的野望 重生之明朝朱瞻基 明末:草根皇帝 三国:我为刘禅,霄汉永灿 大唐:纨绔皇子,被李二偷看日记 厚照大明 人在水浒,正在造反 大唐之逍遥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