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朝堂气氛太压抑了。
只是一天而已,文武百官仿佛集体失声了似的,再加上通商银行发生那么大的乱子,连带着平日里捕风捉影、闻风启奏的诸多言官都闭嘴了。
任谁都能看得出,接下来将会出现前所未有的暴风雨,乃至于朝野动荡。
科举改制一事不可胡乱发声,可有些事终究还是要做的啊。
譬如,对于大明新增土地的治理。
这可是弘治一朝当前为止最大的荣耀,实现了先祖所未做到的超级大事。
所以,哪怕靡费一些银子,也要将北方以及新增的地盘治理好。
于是三位阁老这才请见,谈论治北一事。
弘治皇帝倒也没说什么,只是提议宁远对北方更加了解,应教宁远过来聊聊,三位阁老自也是赞同的。
而后,便出现了当前的一幕。
小太监回报,召见了两次的驸马都尉,接连两次竟都没来。
“可是将治理良策写了出来?”弘治皇帝随口问。
“这……”
小太监垂着头,想到驸马写的那治理“良策”,不禁心惊肉跳。
那……也能称之为良策?
当然,这事他也不敢多言,只点头:“禀陛下,都尉确实写了一份治理方略。”
说着,将那份折叠的纸张递了上去。
弘治皇帝却是看也没看,随手放置一旁,转而望向三位阁老:“三位师傅方才说要继续向北边转移人口?如何转,怎么转?”
问题,又来了。
先前,蔚县那边有数万百姓转移至奴儿干都司的大嫩一带,可那是宁远亲自出面去蔚县游说的。
正常而言,百姓们是不愿意离开家乡的,毕竟人离乡贱,在这前提下,朝廷若要继续大量迁移人口,怕是有些麻烦啊。
三位阁老便有些尴尬。
方法,自然是有的。
完全可以效仿太祖皇帝、文皇帝之时的人口转移策略,强行转移。
可如此一来,手法又显得粗鄙了一些,与宁远那游说的手段相比,落了一筹。
沉默片刻,刘健终于出声:“臣愿去四方游说百姓,自愿迁移去北方。”
弘治皇帝点头,却是不置可否。
做事,也是分人的。
刘健身为阁老,位极人臣,可在百姓的心中,未必有宁远的分量重。
同样的条件下,由刘健去游说,有多少百姓愿意迁移,还不好说。
沉了口气,弘治皇帝问道:“相比于奴儿干都司一带,朕,更加关心新增的土地,暂且将其称作‘北北都司’吧,如若迁徙百姓至此一带,应如何治呢?如原居民一样,游牧吗?”
这是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百姓们迁移过去,首先得保证他们能活着,且要活的更加轻松。
那么,怎么做呢?
刘健与李东阳二人相视一眼,徐徐开口:“陛下,臣打探过,这新的北北都司,与奴儿干都司相似,也是有着许多区域适合开垦的,先前诸多瓦剌民众之所以开垦较少,其原因在于地广人稀。”
“人少,再加上主以游牧为主,便轻视了土地的耕种。”
“而我大明百姓迁移过去,只要不是懒惰之人,努力开垦,非但可以保证吃喝用度,甚至还可以售卖粮食,赚得余钱。”
简而言之,耕种。
弘治皇帝微微侧目。
他倒也想过这个问题,首先肯定是要迁移百姓的,跟着才是新的北北都司的生计问题。
当下,既然三位阁老打探过,说明此事大概可行。
那么,对北方的治理,便如此推行?
他轻轻出了口气,笑了出来:“还是来看一看驸马有什么好的方略吧。”
说着,他拿起旁边的那张纸,展开来看,不由得微微蹙眉。
修路?
北方治理,这么大的问题,治理方略竟只是简简单单的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