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外似乎从洛阳、从更遥远的地方吹来了些凉风、从远方呼啸而来,狠狠的灌入高大台基上的太极殿东堂,耳边时不时的传来风的呼啸声,“呼呼、呼呼”之声不绝于耳,仿佛要立刻把殿中的血腥气息吹散………………</p>
“此事也不着急、慢慢找,总归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才行,我想短时间内陛下还不管做出更大的动作出来。”曹爽想了想道,</p>
“仆下去便吩咐人去做,从宗室里面找,武帝一生喜爱美姬,留下了不少子嗣,</p>
如今更是繁衍众多,只要多花些心思,总归是能找到合适的,不过事情还是要做的隐蔽些,不要让子察觉才是!”桓范补充道,</p>
“我等能如此做,还是多亏了文帝啊,毕竟现在宗室的力量很弱,即使换个人、宗室那里也掀不起多大的浪来!他可真是吾父的好兄弟啊!”曹爽点点头,笑着道,</p>
曹丕打压得最狠的兄弟便是曹丕,这才有了那首《七步诗》,这多半是因为甄皇后的缘故,毕竟任何一个正常点的男人都不会容忍自己的女人心里装着别的男人,更何况他是魏世子、魏王、魏子曹丕呢!</p>
当然对其他武帝的儿子、他的兄弟们他也没有放弃打压,曹丕对曹植的刻意迫害,其情形如他自己所言“此徒圈牢之养物”。</p>
但其实,曹丕的打压,也不仅仅是针对曹植一人,而是面向全体的曹氏宗室,只是对曹植这个昔日的“情当更为重一些而已。</p>
曹丕对宗室的打压,主要表现在三方面:</p>
其一,实邪虚封”</p>
周代及西汉初年实行的分封,诸侯王拥有对所辖领地充分的治理权,包括官员的任免、财政税收、领兵作战等等权力,这样的分封可称之为“实封”。</p>
然而曹丕所封的各诸侯王,只空有爵位的名号,而无实际的权力。</p>
封国内的属官全部由朝廷任命,诸侯王基本无法参与封国的治理。</p>
至于领兵权,更只能是想想了。</p>
封国内确实有军队,但大都是老弱残兵,规模也不过百余号。这样的军队最多能够保护个人安危,哪里能够坐镇地方、拱卫中央,更别提威胁朝廷了。</p>
最开始的时候,曹丕分封曹魏宗室诸侯王还是以郡为范畴。</p>
不过在曹魏黄初五年,曹丕就以“下损耗”太甚为理由,将郡王的级别降为县王,虽然还王,但是权力却是又被缩了许多。</p>
其二,频繁迁徙</p>
除了不让诸侯王治民、领兵之外,曹丕及其继承者还不断更改封地、封号,让诸侯王频繁迁徙,让各诸侯王苦不堪言,可是却让中央朝廷没有了威胁,可他们却是敢怒不敢言,没什么办法,哪怕他们是诸侯王也一样!</p>
究其原因,无外乎避免诸侯王与当地豪强建立太过紧密的联系,从而在地方上产生影响力。屡迁封地之后,不仅剥夺诸侯王在地方立足的条件,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为地方官吏或豪强敲响警钟。</p>
以陈思王曹植为例。建安十六年始封平原侯,十九年改封临淄侯,曹丕继承魏王之位后,遣曹植归封国。</p>
魏文帝黄初二年,贬爵安乡侯。不久改封鄄城侯,黄初三年,立为鄄城王。黄初四年,徙封为雍丘王。</p>
魏明帝太和元年,徙封浚仪,太和二年,复还雍丘,太和三年,徙封东阿,太和六年,以陈四县封植为陈王,其年卒。</p>
再如中山王曹衮。建安二十一年封平乡侯。</p>
二十二年,徙封东乡侯,其年又改封赞侯。</p>
曹丕称帝后,黄初二年,进爵为公。黄初三年,为北海王。黄初四年,改封赞王。黄初七年,徙封濮阳。魏明帝太和二年就国,太和五年冬,入朝。太和六年,改封中山。</p>